昨天利用時間把2017年7月份開始到2018年年底新項目的預算表做出來。今天就來聊聊為什么要做預算,以及我對于做項目預算的理解與看法。首先,做預算之前要有許多的思考準備,對于未來一年半的規劃,以及到底要開幾家店?哪家店的營收預估多少?人員怎樣安排?基本上必須有清晰的思路。
其實做預算就好像是在做一個新的項目時,描繪出一個清晰的路徑,或是給自己準備一幅地圖。從現在的位置,出發之后要走什么路徑,需要投入多少資源,多少時間能達到目標?,也相當于給新項目裝上一個GPS。另外編列預算也等于將腦子里面的所有想法透過財務的方式全部過一次,然后繪制一幅藍圖。
對于未來要達成的目標,首先必須統一團隊的認知。然而在與這個項目的所有關系人溝通認知時,透過預算表就有一個具體清晰的方向以及階段性目標,依循這樣的一個路徑怎么往下發展,最終可以得到什么樣的一個結果,讓大家都能有個清楚的預期。
另外,還需要注意到的是,如果我們在這個過程里面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與結果,到底需要投入什么樣的資源,而這些資源投入之后可能還會遇到什么樣的風險,在這里面許多的關鍵節點會導致無法達成目標的因素都必須提煉出來。這些關鍵節點或因素如果做不到的時候,那么對我們達到目標的影響會有多大?我們因應的對策是什么?
另外對于資源的投入不外乎有三個部分:
人的資源;
錢的資源;
時間的資源。
在這三個部分,目前團隊的短板是什么?需要怎么樣來補強以及加入新的長板,這都會影響到最終結果能不能達成。所以透過編列預算,才能具體的思考,並在前期有所因應準備。
以上談到的是一個從內部視角,關于內部均衡發展的主要概念。但是,在發展的過程里面,當內部達到均衡時,可能面對的風險就要從外部來思考解決了。吳伯凡老師說過一句話,"在有困難的時候有看鏡子,順風順水的時候應該要看著窗外",實際上就是提醒創業者,在企業發展順遂的時候,更要去了解整個外部大趨勢的變化,以免環境已經發生轉變,自己完全不自知,那么很容易就發生企業接不上時代的趨勢而導致毀滅。
所以,在項目啟動之前應該要大家一起討論,對行業的大趨勢認知,以及目前的周期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情況?那么未來一到二年的短期,三到五年的中長期,會衍生出什么樣的一個變化呢?團隊成員大家可以做思考及碰撞,得到一個周期性的趨勢看法。如此一來,從內部性到外部性,對于這一個新的項目,思考就比較周全,那么失敗的概率也就會比較小。
以上就是昨天在編列財務預算之后,心里的一些具體想法以及體會,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