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識作者
與汪老結(jié)緣還要追溯到幾年前。課本中有一篇《端午的鴨蛋》,看完整篇文章我不禁暗暗佩服作者,能將家鄉(xiāng)的鴨蛋描述得如此誘人,讓讀者有種馬上就去品嘗的沖動。而平易近人的語言在無形中也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于是我記住了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出生于江蘇省高郵市。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國文學系后與文學結(jié)緣,師從沈從文。解放時期曾被兩次劃為右派并下放勞動,在此期間一直堅持創(chuàng)作。晚年一直活躍于文壇,新作不斷。1996年,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次年因病搶救無效身亡,享年77歲。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摘自新華網(wǎng)《一只文狐修煉成老精》)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記憶和曲折的經(jīng)歷造就了他淡然的心境。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這與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是分不開的。
二、結(jié)緣《受戒》
高中時語文老師的一次推薦讓我與《受戒》結(jié)緣。短篇小說總是比長篇小說更吸引我,因為短,所以更考驗作者講故事的能力,一篇好的短篇小說總是能給讀者帶來不期而遇的小驚喜和無限遐想。這部作品集扎根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民族風俗,如《受戒》、《故里三陳》等篇目,都讓人感覺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個年代。它給我的感覺就像一杯花茶,口味清淡,氤氳清香。平實而流暢的文字,貼近生活的故事,巧妙的反諷都讓我對它愛不釋手。但因高中課業(yè)繁重一直沒有機會重讀,恰逢這次機會,我想,是時候再次品味這杯香茗了。
三、重讀之感
? 致那夢中的世外桃源——讀《受戒》一文有感
陶淵明有夢,于是寫下了《桃花源記》;汪曾祺有夢,于是寫下了《受戒》。讀完全文,留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美”。汪老文章中景色美,人心美,最動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美。
初聞“受戒”二字,本以為通篇都是在講修禪道,談人生。而當我真正進入文中的“寺廟”時,卻發(fā)現(xiàn)它更像一個世外桃源。在這里,當和尚只是一個最普通的職業(yè),他們可以打牌,可以娶親,可以吃水煙,可以吃葷。而且報酬不菲。“這個庵里無所謂清規(guī),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摘自汪曾祺《受戒》)這還是我們印象中的寺廟嗎?這是作者對現(xiàn)實的諷刺嗎?我不敢妄言。只能說,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無處尋找,卻極具生活的味道。當然,這更是“受戒”的緣起。
向后讀,江南水鄉(xiāng)的氣息撲面而來“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嚕嚕飛遠了……”(摘自汪曾祺《受戒》)。這段文字讓人仿佛置身于那有著艷艷小花,裊裊歌聲的江南。陽光微醺的午后,微風輕起,兩個兩小無猜的小朋友,搖著槳,在水面上自由的穿梭。在世俗世界中尚有如此清新明快的景象,當真是令人感動的。汪老自然細膩的筆觸將江南水鄉(xiāng)安逸寧靜的生活展現(xiàn)的一覽無余。
在這種清新自然的環(huán)境的鋪墊下,女主角小英子出場了。“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黃,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 (摘自汪曾祺《受戒》)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了一個清麗的江南少女模樣。然而,她不僅外表美麗,內(nèi)心的純真讓她愈發(fā)惹人喜愛。“鬧半天,受戒就是領(lǐng)一張和尚的合格文憑呀!” (摘自汪曾祺《受戒》)也許只有在這種不受拘束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才會有如此純真的心靈吧。
當然,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純真的愛情是最美的。一個是出家受戒的和尚,一個是不諳世事的少女。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想來這樣的初戀大家也是都向往過的。小英子第一次透露自己的感情是趙大娘和大英子夸贊明子喊的號子時“小英子非常驕傲地說:‘十三省屬第一’!” (摘自汪曾祺《受戒》)這個“驕傲”用的極好,一個少女略帶羞澀又自豪的樣子仿佛就在我眼前浮現(xiàn),這大概也是感情萌芽的開始。后來,他們一起去收荸薺,小英子第一次勇敢的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 (摘自汪曾祺《受戒》)就是這一踩,讓明子的心泛起了漣漪。于是后來進城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形:“閑時是趙大伯劃船;忙時是小英子,劃船的是明子。”“蘆葦長的密密的,當中一條水路,四邊不見人。劃到這里,明子總是無端端地覺得心里很緊張,他就使勁劃槳。” (摘自汪曾祺《受戒》)汪老筆觸果然細膩又巧妙!將初戀時男生緊張的小心思展現(xiàn)的既含蓄又直白。最后,他們的愛情有了圓滿的結(jié)局,看到最后明子終于小小聲說要小英子當老婆時,心下不禁暗暗祝福這兩個天真無邪又勇于追求愛情的小小少年。但我們終究不是生活在這場美麗的夢里,現(xiàn)實生活中太多雜質(zhì)阻礙了我們的步伐,人們無法像明子一樣,在事業(yè)和愛情中,毫不猶豫的選擇愛情。試問當今又有多少人能拋棄雜念只為求心中所愛?我覺得這句話總結(jié)得很好:“文明強加給愛情許多條件,把愛情變得復雜,從這個意義上講,單純甚至落后的人們更能感受到最美好最原始的愛意。”(摘自豆瓣網(wǎng)《點燈說話兒,吹燈做伴兒,清早起來梳小辮兒》)
這篇文章讀得越多,對于書中一些含蓄的感情描寫體會越深,不禁感嘆汪老下筆雖讓人感覺清淡但卻字字珠璣。整篇文章從不相關(guān)的風俗背景講起,逐漸鋪墊出主人公純真的愛情故事,甚至在文章末尾才提到“受戒”,但卻是真正做到了“行文如流水”,讓我們看到生活原來可以這樣過,愛情原來可以是這個樣子。就像“它雖然是霧里盛開的花,但它畢竟宣告了另一種花開的樣子,即使不可企及,霧里觀花也是安慰”。(摘自豆丁網(wǎng)汪曾祺《受戒》賞析)說的一樣,雖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找到,但如果人們心中有,也可聊以自慰了吧。
我仍愿在某個陽光微醺的午后,坐在原木色的搖椅上,捧一杯茶,再聽一遍這個故事,重溫一遍這一場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