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育兒矛盾都是在兩代人之間產生,其實是在兩個不同觀念的人之間產生。
上周,終日匍匐在辦公桌前的孩子爸終于抽了個空帶兩歲的小朋友出去旅行。三天兩夜的親子游,在景色之外,是一場育兒暗戰。
喂飯?不喂飯?
這個問題不光是老一輩和新手爸媽的爭執焦點,也是這次親子游的暗礁。
我本人是秉承要吃就吃,不吃拉倒,餓了自然會好好吃的喂養原則,不催促也不喂飯。孩子爸是平時沒空帶娃,一帶娃就唐僧模式的說:寶寶快吃,寶寶多吃一點,寶寶再來一口……
我坐在旁邊聽得耳根直發癢,但又不好打斷人家好不容易當一次貼心爸爸。默默的看他們父女倆玩你喂我跑的游戲,默默的把自己的嘴里塞滿各種食物。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
沒有。孩子爸成功喂進去一個3cm×5cm的饅頭,一邊略帶驕傲地跟我邀功:你看,我就是平時不琢磨育兒,憑本能也能帶好孩子。一邊略帶責備地跟我說:她還是個小孩,你喂喂怎么了?
我沉默地點點頭,繼續吃,繼續不給孩子喂飯。惹得一身幽怨的眼神。
喂飯,是一種焦慮
擔心孩子小,自己不知道吃飽?沒瞧見遇見愛吃的零食、水果時,那吃得滿嘴帶風的樣嗎?那為什么不吃飯呢?原因無非是:不餓;或者等著吃別的。
孩子不餓的原因在于,一直在吃。
孩子爸就是典型的忙起來不管孩子,閑下來不停喂。好幾次都是一樣食物接著一樣食物的喂,看得我膽戰心驚,又只能小心翼翼地提醒:這樣一下喂太多,會不會積食啊?孩子爸好不容易抓到一次彰顯父愛的機會,毫不猶豫地放棄智商回答我:不會。我默不吭聲,等著孩子自己閉嘴反抗。
其實,這可能是孩子爸爸在焦慮。他不知道如何建立起與孩子的鏈接。喂東西吃就成了一個彰顯爸爸對孩子很好的手段。孩子不停地吃爸爸喂來的東西,也給爸爸心理莫大的安慰:你瞧,孩子多喜歡跟我在一起。身為時常缺席孩子成長點滴的父親,正在用喂食的方式刷自己的存在感。
或者孩子在等著吃別的東西
孩子跟我在一起時,零食只有面包和餅干,很少給孩子各種味道很重的東西。而孩子爸爸呢,還是由于很少陪伴孩子,討好孩子的愿望比做媽媽的我要強烈得多。經常是各種水果、果干買一堆,一邊焦慮孩子吃這些不好,一邊自己喂孩子吃起來毫無節制,一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模樣。
孩子經過幾次跟爸爸的切磋,已經了解了爸爸的套路。毫不擔心自己會餓肚子,反而會少吃一點主食,等待一會爸爸給的“加餐”。
爸爸的心思被孩子完全洞察且利用了,而爸爸依然毫無知覺,沉醉在給孩子準備了各種豐富食物的自我成就感的滿足中。
不喂飯,是一種界限感
為什么我堅持不喂飯呢?因為即便是再小的嬰孩,也能感知到自己肚子餓,會本能的發出需要食物的信號。而且2歲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已經早就足以明白表述自己餓還是不餓。也就是說,挨餓或者不挨餓,都是孩子有能力自己掌控的事情了。吃是她的自由,不吃還是她的自由。
在孩子學會了自己使用筷子,勺子之后,我就不再喂飯了。并且在吃飯之前就跟孩子講明白,吃飯的時間和吃飯的規則(大家吃完了就會收拾,如果沒有按時吃飯,那么只能等到下一頓飯開飯的時間才有吃的)。
偶爾我會詢問孩子,是需要自己吃還是喂一下。之所以會詢問孩子需不需要喂,也是基于讓她感受到媽媽會照顧她,并不是完全放在一旁不管的態度。
而至于吃多少,吃什么菜,都由孩子自己在飯桌上做出決定。而成人應該做的是觀察孩子的進食狀況,和調配每次飯桌上的菜品比例。
吃飯的過程中,孩子也沒有義務聽大人在旁邊嘮嘮叨叨地催促,把吃飯這件本來應該充滿本能愉悅的事情,變成了心理上的一種痛苦。
這樣把孩子和成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義務、權利的界限劃分清楚,孩子會從自己吃飯的行為后果中,感受到吃飯是她自己的事,吃飽是她自己的事,餓肚子當然也是由她自己造成的,并且這個餓的感受也是她個人的,旁人并沒有辦法替她挨餓。
做不喂飯的媽媽,也不批評喂飯的爸爸
盡管我對孩子爸爸指責我不喂飯滿心不屑,也依然沒有在言語上對此表示抗議。孩子和爸爸的相處模式,就讓他們自己去溝通和解決吧,反正每個人對待每個人的態度和做法都會不盡相同,多體驗也沒壞處。抱著這樣的寬心,我依舊默默吃著我自己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