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早上打開簡書,有一篇短文《夏蟲不可以語冰》,看到"夏蟲不可以語冰"這句話,我想到了《莊子》中的原話,又由此想到了一些與那篇短文不一樣的東西。
《莊子》中原話是這樣說的: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莊子》中多寓言故事,剛剛摘錄的這句,是渤海神若說的話,翻譯過來意思差不多是這樣的:
對井里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關于大道理的問題,是由于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
這話說得多好。
但是知道的人或者說真正了解踐行的人又有多少呢?我們不斷進行著現代化建設,面對傳統文化的時候,總是一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后往往都當作糟粕扔掉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現實生活中,碰到了多少"井蛙語于海"的人啊。
從事高中教育工作的緣故,接觸最多的兩類人,一是家長,一是學生。在我看來,學生就是"井蛙",而家長,就是那些對"井蛙""語海"的人。
寫到這里,我們先看看百度百科中關于"夏蟲不可以語冰"的解釋:
夏蟲不可以語冰出自《莊子即事》卷六下《外篇 秋水》,用來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
活不到冬天的夏蟲永遠無法理解"冰"是個什么東西,哲學解釋為"認識的局限性";"井蛙不可以語海"是同樣的意思。舉例如:
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七中有此句:郎如此眼光淺,真是夏蟲不可以語冰。
明了了這些,可以提出我的看法了:
同"夏蟲"語冰,跟"井蛙"語海,這到底是誰的錯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責怪"夏蟲"活不到冬天,責怪"井蛙"沒見過大海嗎?
顯然不能。
既然不能責怪"井蛙"沒見過大海,那,當很多家長去痛心疾首地責罵自己的孩子"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或者"你怎么這么不懂事"的時候,我真是想跟他們說,回去好好讀讀莊子,再來教訓孩子。理由很簡單,因為你的孩子在現時就是"井蛙",而你,卻偏偏要和"井蛙"語海,并且還要嘲笑、責罵"井蛙"的淺陋。
舉個例子說,家長對孩子最"恨鐵不成鋼"的方面是學習成績,每個小孩兒都有一顆探尋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因為時間空間的束縛,他們只能暫時性的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活動,嘗試這個小范圍內的新鮮事物,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范圍以家為圓心不斷擴大,但是一定要記住的一點是,他們活動的面積應該是圓形,從各個方面和角度去探尋世界,這是符合生長規律的,也是能給予他們的最大自由(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指導他們什么是重點所在,可以給他們答疑解難,也要提出一些禁忌比如不能接觸黃賭毒等),并且通過他們自己的探尋,才能真正成長;但現實情況是,我所接觸到的小孩,家長給予他們的成長空間并不是一個圓,而是一條直線,把他們綁在學校,給他們一個任務:學習。當小孩因為各種事情分心,不管這件事對小孩是否有益,一律否決,并且痛心疾首地告訴他們,現在做什么都太早,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等考上大學了,未來的生活將會怎么怎么怎么樣,反之,如果考不上大學,又會怎么怎么怎么樣,所以現在什么也別想,請一門心思去學習。如果學生不按著做,就氣個半死。
姑且不論考上大學是不是真能讓生活怎么怎么怎么樣,就算是真的,考上大學了,就可以飛黃騰達平步青云,那又怎么樣呢?這些假設在家長看來很真切,是因為家長已經見過"大海"了,但是學生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呢?他們從小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他們還是"井蛙"啊,你對"井蛙"語大海,"井蛙"不懂,你還要罵,這該怎么說?
當然,處在國內這樣一個教育環境下,考一個好大學確實是一條好出路,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好出路,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可以建議,可以溝通,可以協商,但切不可逼迫,不可命令,不可氣急敗壞,不可歇斯底里。
還是那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海,"不是"井蛙"的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