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為小時候我的父母從不給我過圣誕節,很久以來我一直困惑為什么中國人要過這個節——它顯然不是我們的傳統的一部分。圣誕節,如同它的名字所暗示的,是慶祝「圣」——圣子耶穌的「誕」生。英文 “Christmas” 的前半部分非常明顯,是 “Christ”——「基督」,而后半部分的 “mas”,最初則是「圣餐服務」(eucharistic service)的意思——也就是《圣經》里面記載的耶穌把餅和葡萄酒分給信徒,說這是我的肉和血的那個儀式。如果你對歷史了解得更多,而且你本人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的話,可能還會知道圣誕節——12月25日根本不會是耶穌真正的生日,因為對這個節日的最初記載在他死了很多年之后。
這個節日真正的由來是太陽崇拜。12月25日是冬至后三天:崇拜太陽神的古埃及人觀察到太陽12月22日到達最南端(南回歸線),在那里逗留三天后返回。這在他們的宗教里變成了太陽神每年死后復活的傳說,傳到基督教里又變成了耶穌的生日。
以上算是我的掉書袋。問題是,即使將圣誕節作為西方基督教傳統的一部分,仍不能完全解釋它在中國的流行。我們聽到的關于中國人過圣誕節的一個最常見的解釋就是「西化」,是「西方文化入侵」。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所謂的西方節日,在中國真正永遠社會性影響力的不過是圣誕節和情人節而已。如果我們再想到一個與西方無關(至少在日期的選擇上無關),但在近幾年卻異軍突起的節日——雙十一,「圣誕節的流行是西方文化輸入」的這個「迷思」(myth)可能就會不攻自破了。
從我們通常對「節日」的用法來看,這個詞所代表的那種習俗只可能是屬于一個群體的,而且它必定源自這個群體內個體之間的相互模仿。進入商業社會,這方面的一大變化是,社會上開始有一股力量,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創造這種人們之間的相互模仿。
如果我們看一看上面提到的三個節日:圣誕節,情人節,雙十一,會發現它們最大的共同點是——無論這些節日本來的寓意為何——要消費。圣誕節要送圣誕禮物,情人節要送情人節禮物,雙十一就不用說了,除了購物別無它意。在我們的國土上留存下來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也是要辦年貨、請客送禮。端午節已經蛻變成了「粽子節」,中秋節則成為「月餅節」——很多人已經開始使用這些蛻變之后的稱呼,這顯然是一個明證,告訴我們這些所謂的「節日」已經在被逐漸剝離其他含義,只剩與消費最相關的內涵。七夕節也被「情人節化」,失去了它本身的含義,而成了一個可悲的2月14日的重演,僅僅是因為它有與西方的情人節相似的一點特征。
這一切背后最大的推手是商家,或者說,商品經濟。為了賣東西,商家告訴我們圣誕節要給家人送禮物,告訴我們七夕是「東方情人節」,告訴我們要買粽子、月餅和其他東西——還要買「好」的。這些宣傳以各種巧妙的方式促使人們接受,并且這些接受了的人們會繼續影響其他的人。所以,即使你是一個對圣誕節沒什么感覺的人,當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爸爸/媽媽,圣誕節我們怎么過?」的時候,你也沒法對圣誕節無動于衷了。
相比之下,不那么容易被商業利用的節日——復活節(當然,彩蛋的市場有待發掘),感恩節(我個人唯一欣賞的西方節日,但中國人并不愛吃火雞),萬圣節(搞怪不為大部分人接受)等等,聲勢相比情人節和圣誕節就要小得太多。這證明,個別節日流行背后的原因根本不是西方文化的侵入(盡管,崇洋的心理在這里起到了幫助的作用)——文化只是商業加以利用的幌子。相比之下,雙十一、雙十二這種都不屑于文化偽裝的「純商業節」(國外的「黑色星期五」之類的節日,實際上也是與傳統的重要節日和人們的購物習慣緊密相關的),就更加具有了「次世代」的赤裸、直接的面目。
有人說,「什么節日到了中國都會變成情人節」——的確,無論是圣誕節的宗教儀式還是它的家人團聚的習俗,在我們這里都沒有送禮物與「和『愛的人』在一起」(這里「愛的人」的含義已經被極大地限縮)的習俗有市場。但更深層次的觀察是,無論什么節日,都在慢慢地變成「雙十一」——購物節。如果很多時候它看起來像「情人節」,只不過是因為在這個欲望橫行的社會,人們愿意為「情人」花錢往往多過愿意為家人花錢罷了。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忘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本來的含義,只記得在那一天去天貓上下單買點年貨、粽子和月餅。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