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美主義是你會遇到的第一個坑
還是寫畢業論文那會兒,有一天,我和導師討論自己的進度。我講了自己設想的題目,從哪方面切入,會用到什么材料;我講到我最煩心的,是越往深了想,越覺得自己的命題可能不是那么經得起推敲,思路可能有問題。
“我覺得我可能要換個題目了。”我試探著詢問她。
“你現在已經寫了多少了?”
事實上,我當時一個字也沒寫出來。
“不要等到你覺得整個都完美無缺了再寫,那樣你會啥也寫不出來的,”導師對我說,“我建議你回去就開始寫,題目也別換了,這個題目可以。”
接下來,她和我說起自己在美國求學期間的經歷:她遲遲不寫第一篇論文,總是覺得沒準備好,她老師對她說,不要一開始就抱著完美的設想;論文都是在有了大體的思路,搜集了資料之后,邊寫邊修正,一步步豐富起來的,而不是把一切準備得完美無缺之后一氣呵成寫完的。
回去,我按照她說的,把自己查閱的相關文獻記錄、整理,把自己的想法在鍵盤上敲出來,變成Word軟件中的一段段文字,拉好框架,往里面填充內容,修改內容,每天增加一個或大或小的章節。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思路和觀點經常會因為新的材料,或者僅僅是自己想到了別的東西而變化;每一次改變,前面的內容都需要重新調整。在不斷調整、增加內容的過程中,一篇論文慢慢長成了。
這樣,差不多兩個月后,我把寫好的部分發到她郵箱。
“挺像那么回事的,比我想象的要完善很多!”再一次見面時,她對我說。
或許這是大多數人寫論文的過程:從一個不那么完美的想法和框架出發,在資料、數據、實證材料中求索,不斷設想,又不斷推翻自己的設想:就像個孩子,磕磕絆絆,總能長大成人。
答辯前,我的論文成品和最開始的思路相比,并沒偏離很多;盡管我曾經覺得開始那個思路漏洞百出,在寫作過程中也反復調整糾正過很多次。
回過頭看,當初我遲遲不動筆,總想著這不對那不對每個想法都不對都有問題時,已經掉入了“完美主義陷阱”:總是要把想法架設得很周全,總是拿設想出自己論文的樣子和看過的別的論文相比,永遠在做自己的批評家,即使批評的對象還沒出來個影。
如果當時不是導師提醒我,我還會再這個狀態中待更久,會作出更多的設想,然后在第二天推翻自己的設想,如此循環往復。
2,寫作者更容易遭遇完美主義陷阱
別人寫的東西這么好,我的那個思路,在別人的作品面前簡直不堪一擊,更別說是寫成文章了。這種做自己的批評家的痛苦,我很想知道,你們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經歷過?而我經歷得太多了,不管在寫論文,還是在別的什么事情上。
過去幾年,我都在有意識地克服自己這種傾向;慢慢地,我意識到它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而是會要伴隨我很長時間的努力。
寫作大概是最可能讓人掉入完美主義陷阱的領域。大凡想自己寫點什么的人,都會有一定的閱讀經歷。別人的書寫得這么好,故事完美無缺,結構如此精致,人物性格躍然紙上,幾個線條上下交錯共同把故事往前推進,所有故事的背后都包含著深刻的隱喻:與之對比,我現在腦子里這個故事,簡直小學生作文都不如。
算了,不浪費時間,等我想出一個更好的故事再說吧!
我們腦子里的那些故事,怎么比得過我們讀過的那些書呢?有時候,我覺得某個作家的某篇作品是可以達到的目標,但細看起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更多的時候,那些偉大的作品只會讓人望而卻步。
我沒法很好地描述自己在讀完卡夫卡的《地洞》和《變形記》之后的沮喪:這樣的文字,我幾輩子也不可能寫出來。
這么比較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一件事:我們讀到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作家付出無數辛苦寫出的最成熟作品的最終形態,我們腦子里那個故事,則僅僅是業余愛好者不成形設想的最初形態。拿前者批判后者,簡直是胡來,但這恰恰是我,以及其他掉入完美主義陷阱的人經常干的事情。
3,寫作是復雜事件,復雜事件都是往上生長的
面對一個簡單的事情,比如做一道菜,我們能夠設想出它最終形態,以及它的每一個步驟;我們需要的只是按照這個步驟做下去,讓它成為我們最初設想中的那道菜。但生活中要面對的大部分事情都比做一道菜復雜得多,邏輯也完全不同,我們沒法把一切設想好再開始。
比如:我們沒法知道自己會在第幾次戀愛時遇到一輩子要走下去的人,沒法知道這一份工作是不是能讓自己得到期待中的價值實現感,沒法知道眼前這個看上去可行的計劃是不是真的能夠成就一次成功的創業。
一段關系,一份工作,一樁事業,一部作品……這些都是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復雜事件。復雜事件有復雜事件的邏輯,它往上生長,而不是像瀑布那般奔流直下。它需要你去想,更需要你去做,并在做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想法,讓它一天天變得豐滿。
就像在寫作中,即使你會偶爾遇到靈感像瀑布一樣奔涌的時刻,但更多時候,伴隨的無不是重復、修改,和孜孜不倦的勞作。
完美不會一開始到來,完美需要在辛勤的重復的勞作和修改中達到。
我有時候覺得,完美主義陷阱的另一面,其實是一種恐懼和惰性:害怕面對真正的復雜事件,害怕持續的思考和修正,害怕漫長的重復勞作,于是永遠邁不出第一步。
4,實踐中的完美主義才是值得堅持的品質
一旦你開始做某件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對每個細節都苛刻要求,做到極致,這也是完美主義;但只要你還在繼續往前,沒有因為不滿意自己而把自己推翻,你就避開了完美主義陷阱。我愿意把它跟前一種完美主義區分開,把它稱作“實踐中的完美主義”。
這種完美主義并不算毛病,它甚至會成就許多偉大的東西。作家福樓拜為了個標點符號花上一天,六年時間成就《包法利夫人》這部完美的小說;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創作自己第一步交響曲之前,花費了大量時間嘗試、修改,終其一生,他也只創作了4部交響曲,但這4部作品在今天都是音樂廳最常演奏的交響曲。
更近一些的例子,是蘋果的喬布斯,以及微信張小龍,他們為了產品的某個細節,為了對話框一兩個像素的調整,要求到了極致。
對他們來說,完美主義不是陷阱,而是成就偉大作品的原因。
生活中有很多復雜事件,生活本身也是個復雜事件,你過得粗糙或者精致,要求寬松或者苛刻,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能因為覺得無法達到設想中的完美而舉步不前。
對寫作者來說,以一種完美主義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作品雖不是必須,但會讓你把作品磨練得更接近你理想中的狀態;但在這一切發生之前,你需要做的是跳出一開始阻擋你的完美主義陷阱,不管不顧地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