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方二十有八的表妹,終于在年前把自己給嫁了。可真是了了我們一幫愛她的親人朋友們的大大的心事啊。
在這樣一個世界很大,圈子太小的年代,相親成了未婚男女不錯的選擇,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相親的被認同感不可否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表妹的幸福便是從相親中走來的。看著兩人聊著聊不完的閑話,我知道,這次真的是碰上了對的人,之前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果然不到半年就被通知有喜酒喝了。
因為那份高興著她的高興,不遠千里我帶著倆丫頭去參加了他們的婚禮。
雖然已是當媽的人了,自己的婚禮因為是遠嫁,所有的風俗雙方都是能免則免,所以對于許多傳統的習俗我都是陌生而無知的。
我們去的比較早,有時間幫忙布置表妹家這邊的房間與一些室外的裝飾,看著我一直視如小孩子的表妹自己在網上買的全套的對聯,窗花,拉花,氣球,花球,等等等等,真的是讓我刮目相看。
冬日的天,因為喜慶的彌漫變得陽光而溫暖,青山綠水的映照更是增添了一份美好與浪漫,在鄉下舉行婚禮這真的是個特別明智的選擇。
婚禮那天,早早的我們就守在了表妹家,老媽家兄弟姐妹七人,后輩只有倆個遠嫁的,一群表兄妹加上各自的小孩子,差不多有一二十人,我們全部或站或坐在樓上圍著盛裝打扮的表妹歡鬧吃喜糖。幾個大人們還商量著晚點新郎官來了誰守樓下的大門誰守上面的房門,小孩子們那就更不消說了,真是興奮異常。
隨著敲鑼打鼓聲的臨近,小孩子們雀躍不已,我們也更加的情緒激動。想想把樓下大門交給了我們的長輩們,我們一起專門堅守二樓。“咚咚咚”不一會兒就聽到了新郎他們接親的一行人上樓的聲音,看來我們的那些個姨啊叔的太好說話了,哈哈,也有可能是新郎官的紅包準備的足夠大。
男方隨新郎官一起前來的接親人員,一般除了迎親隊的鑼鼓手和司機,還有就是兩個未婚的女孩子,男方家里的長輩像叔叔伯伯之類的一人,再加上媒人。而女方送親的隊伍中呢,自己家里至親的人除了媽媽都是可以去的,再有就是關系好的親戚和朋友。
其實啊,怎么說呢,我們表兄妹也都還是比較羞澀的一群,沒有出比較難的招,就圖一個熱鬧,在新郎官扔進來N次紅包以后,我們就把房門大開了。誰知新郎官心情太贊,看著那一群歡呼跳躍的孩子們,進門后還在一個勁的撒紅包雨,拋喜糖,把氣氛推上了高潮。
在我們一幫大人小孩忙著搶紅包接喜糖的當口,表弟已經手拽著剛接到的特大紅包,背上新娘姐姐開始下樓了,我們這一群人趕緊回過神來大聲歡呼著緊隨其后。
我們那邊的風俗是這樣的,新娘出嫁的那天從娘家到婆家中途腳是不可以挨地的,一般在娘家就是自己的弟弟背著上花車,到了婆家便是由新郎官抱著進門拜堂。
在響徹山谷的敲鑼打鼓與鞭炮聲中,我們一行三十多個親戚朋友都坐上了前來迎親的車。雖然城里也買了房,為了更有氣氛男方的酒席也是選擇在鄉下舉辦的。那是一座靠近我們那片最大的一個水庫邊的房子,因為是一個鄉鎮,在蜿蜒的山間公路上行駛了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就看到了男方家門前那條公路上一排排吹氣的大紅的拱形橫幅,熱鬧而喜慶的鑼鼓與鞭炮聲再度震徹云霄。
汽車開始一輛接一輛的慢慢停下來,我們送親的人則把女方的嫁妝和一些隨身物品從車上拿下來拎在手上,男方家里的人此時便會立即出來相迎。而有意思的是,無論我們手里拿的是大件還是小件,一件或是兩件,男方家里人來接手的時候都是需要封一個紅包的。然后聰明的我們便把本來就不重的物件全部分開來拿,以換取更多的紅包。
其實大件的嫁妝都早就擺放在了城里的新房子里,隨車的就只是一些棉被和新娘子的日常用品而已。在那樣一種小孩子分搶,大人們起哄的氛圍里,空氣中飛舞的都是縱情的歡笑與甜蜜的喜悅。
這一波鬧畢,新郎官就開始打開車門抱新娘子進門拜堂啦,又是雙方親戚朋友們起哄的高潮部分,小孩子們也在一個勁的叫嚷著:“抱新娘子啰!抱新娘子啰!”而拍照的“咔咔”聲也是不絕于耳。
看著表妹一低頭那如徐志摩筆下水蓮花般的嬌羞,看著新郎官望著她那深情的眼眸,我不禁感慨,影視劇中那些王子與公主般的美好畫面原來可以離我們這么近,真是幸福甜蜜的一對兒。
在雙方親戚朋友的簇擁與祝福聲中,在主婚人的引領下,他們在堂屋完成了拜堂儀式。隨后就被送入新房,兩口子坐在婚床上,男方家就會有兩個小姑娘進去給新娘子送洗臉水,給兩人端茶。當然,這都只是習俗的一部分,意思一下,打濕一下水和嘴巴,再回兩個紅包就行了。
婚床呢是當天鋪好的,一般是交由男方家已婚的兩位女性長輩,而鋪床時也會有驚喜哦,床上會藏有兩個紅包。但是婚床在結婚當天除了新人外,都是不可以坐的,這一點我也是那天才知道,還別說,參加表妹的婚禮還真是長了不少見識。
一切儀式舉行完畢,我們三十幾個上親,就是送親的人,就會被當做最珍貴的客人安排在上好的房間里休息,吃糖果點心閑聊,等開餐。我呢,則和幾個表姐妹們賴在新房門邊一個勁的給新人們拍照,輪流和他們合影。
很長一段時間新房門口都是水泄不通的,除了拍照的,還有更多來看他們漂亮布置的親戚朋友們,我無意中聽到有人在夸表妹:“那些都是新娘自己布置的呢,沒人幫忙,真是賢惠能干啊,老周家有福啊!”我循著聲音望過去,是一個我不認識的大姐,想來肯定是男方家的親戚吧,我望著她那歡喜而自豪的笑容,心里樂開了花,不錯不錯,剛嫁進來就被夸,以后的日子一定是和諧美好的。不過她們也不看看是誰家的新娘子,從我們外婆那開始就有遺傳了的好不?
我們坐著聊聊,再在屋前屋后轉了轉,大人小孩子一人領了一個紅包,然后就開餐了。酒席是我們常德桃源的特色缽子菜,另外呢還有新郎新娘敬的蛋茶和喜糖,蛋茶就是一個人兩個鹵雞蛋,而喜糖是用精美的小盒子裝好的也是一人一份。這也是傳統習俗的延續吧,男方親戚每人都會即時的在餐桌上回禮,也就是給紅包,而我們送親的人是不用給的,在女方家前一天的酒席中給新娘子壓箱錢就好啦。
我們吃過中飯,男方家里便安排車輛送我們回家,整個喝喜酒的過程也就結束了。不過聽老媽說原來送親的人是要在男方家住三天的,有可能是那時因為交通不發達,引起的各種不方便吧。而現在一般的婚禮都是簡化了的,如若選擇在城里的酒店舉辦,那就更加的歐化,簡單而沒有了傳統的味道了。
結婚,一輩子一次,我反而覺得越傳統越好,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有可能我們現在不一定還能解其深義,但會讓人覺得特別的隆重而熱鬧,而且還特別有意思,就如表妹的婚禮般。回家后,倆丫頭還在一個勁的問我:“媽媽,媽媽,你那邊還有沒結婚的親戚朋友嗎?我們還要去參加那樣的婚禮哦!”
從相親開始,婚禮是承諾,寶寶也在期待中走來,一切都是那樣美好。表妹,愿你的生活一路幸福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