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煩惱無處不在,不如積極應對。

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呢,是《少年維特的煩惱》,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我也一樣,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但卻遲遲沒有翻開。

印象中人們提到這本書的場景通常是這樣的,某個人因為某件事很是煩惱,另外一個人戲謔到“哎,真像少年維特的煩惱”。所以,這本書給我的印象好像是本無病呻吟的小說,主要講述一個少年的煩惱,具體這煩惱是什么,不清楚,只覺得應該不是什么好事, 也就沒什么太大的興趣翻閱。

而直到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少年維特的煩惱可不是無病呻吟的煩惱,而是我們每個人在某些時刻都會面臨的煩惱。書中的很多場景你一定似曾相識,很多語句一定擊中你內心的某個地方,引發你強烈的共鳴。

這本書的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他是德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一生創作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無數,著名詩劇《浮士德》便是他所作,是當之無愧的大文豪,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這本書是歌德創作的中篇小說,于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一經發表便受到了全世界青年的關注,成為暢銷書,甚至很多青年模仿維特的穿著,青色燕尾服搭配黃色馬甲。可見這本書在當時的火爆程度,也正是這本書使歌德名聲大噪,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全世界的青年。

據說歌德在1774年2月初到3月份的四個星期之內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這個作品,作品采用書信體,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了少年維特是如何一步步深陷社會現實不如意、感情不得的泥沼,最終走向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維特出身于富裕的市民之家,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也頗有才藝,同時又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他生性善良,多情,追求純粹的的愛情、珍視親情、友情,關心民間疾苦。但現實的環境有諸多無奈,封建思想,官僚風氣,不平等的階級思想都讓他很是煩惱。

因為一件感情糾葛,維特心里很是無奈和困惑,一個少女對他萌生了愛意,而他并無此意,他一方面覺得不是自己的過錯,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也有逗樂對方的嫌疑,總之,少年的心多愁善感。于是,他離開了自己的母親和好友,來到了一處風景秀麗的莊園,在那里,他覺得身心都因大自然的秀美而愉悅,靈魂都是歡樂的,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在那里,他與當地的百姓打成一片,尤其是孩子們,很喜歡維特,而維特也尤其喜愛孩子,因為他們純真、無憂無慮。期間,維特結識了當地的一位青年農民,與他攀談中他了解到農民愛上了女東家,一個寡婦,維特被青年對寡婦的感情深深觸動了。而很快,他在一次舞會上也結識了他所鐘愛的女孩綠蒂,她是當地一位法官的大女兒,也是本書的女主人翁。維特一見到她便深深地被她充滿底蘊又個性的言辭吸引,為她生動可愛的面頰著迷,在舞會上他們歡快的跳舞,維特卻被綠蒂大方告知她已經和一位名叫阿爾貝特的男子訂婚。維特方寸大亂、魂不守舍,舞會結束后,他俯在她手上,眼含喜悅的淚水吻著它。

從此以后,他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思念著綠蒂,恨不得一刻也不離開她。和她在一起,他感到無比的幸福,他甚至覺得綠蒂也是愛她的,從她那烏黑的眸子里,他看出她對他的關心。可是,每當綠蒂那么深情地談起她的未婚夫時,他就覺得被剝奪了一切榮譽和尊嚴,他是多么的無望啊。 維特感情的閥門被徹底打開了,甚至于有一天沒有見到綠蒂,他便派他的仆人去見她,只要他身邊有人見過她就可以。在仆人回來后,仿佛看到綠蒂本人一樣打量著仆人的上下,這是何等的情癡呀。

后來,阿爾貝特回來了,他們三人陷入了一種奇妙的三角關系。維特一方面嫉妒阿爾貝特對綠蒂的占有,一方面又不得不對他產生好感,他是那樣英俊、可愛,有良好的品德并且對綠蒂敬重,對維特本人又恨友好。就這樣,他們三人時常在一起散步交談,生活原本可以過得很幸福,可是維特深陷其中卻覺得十分不自在。在和阿爾貝特討論自殺的話題時,也深感一個人要理解另一個人是多么的不易。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清晨,當維特醒來卻發現綠蒂并不在自己身邊,時常感到很絕望,他不再對大自然、對書籍感興趣,他覺得異常煩悶。他向朋友傾訴了自己的煩悶,朋友勸說他離開。最后,他下定決心離開了心心念之而不得的綠蒂,離開了那個充滿歡樂與幸福的莊園。

維特回到城市,在某公使館任職,在這里,他又結識了C伯爵,C伯爵見多識廣,待人熱情,他們也相談甚歡,維特感到欣慰。他談到:能見到一顆偉大的心靈,一個對人敞開胸懷、以誠相待的人,真是人世間溫馨的樂事。然而,本地的公使拘泥刻板,讓他很是煩惱,聚集在此地的人也大多互相警覺提防,追逐等級地位,維特很看不慣這種現象,他認為這是市民階層的悲劇。好在,C伯爵的信任給了他一絲安慰。

不幸的是,麻煩很快來臨了。一天維特在C伯爵家吃飯,剛巧那天貴族社會的先生太太在他家聚會,按理說,維特這種下屬階層是不能參加聚會的。他們因此對他趾高氣揚,嘲笑、譏諷他,維特受不了這里的氣氛,因此悄悄溜出了聚會,不料卻被傳言被C伯爵趕出了聚會。連那位很像綠蒂的B小姐說的話也深深刺痛了他,周遭的一切都讓他生氣啊。他再也不想留在這里了,向朝廷提出了辭呈。應一位侯爵之邀,去他的莊園共度美好春天。但是很快,維特便又打算離開那個地方去漂泊了,因為他總覺得哪里不對勁。侯爵雖然待他很好,但是他們在思想上沒有共同之處,每當維特想要給他長談自然和藝術的時候,都被侯爵的陳詞濫調打斷。維特待的很無聊了,他再一次選擇了離開。

他的下一個目的地,某地的礦山,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離綠蒂近一些,雖然他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是他還是想順從自己的心。維特再次回到了綠蒂身邊,她已和阿爾貝特結為夫婦,每當他看到阿爾貝特和綠蒂在一起摟著她的腰,而他那么深愛著她,卻不能和她在一起,他就感到無比的失望。這樣的失望,到處都有,不止他一個人。那個善良的老婦人失去了最小的兒子漢斯,丈夫一路生病,兩手空空的回家了。那位青年農民被他的女東家解雇了,只因為寡婦的弟弟擔心農民搶走姐姐的財產,然后他們又雇了新長工。他和綠蒂一起去看望牧師時坐在樹下的兩顆胡桃樹被砍掉了,他覺得那些砍樹的人為了一己私利,破壞美好的東西,簡直不可理喻。

在這期間,維特對綠蒂的感情更加的無法自拔,他常常陷入幻想,而現實又逼著他克制對綠蒂的感情,感到十分的痛苦。那感情吞噬了一切;他感嘆道:“我竟到了如此的境地,沒有她我的一切都將付之東流”。這個時候維特自殺的想法已經很明顯了,他常常希望自己不再醒來,看到早上的太陽,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痛了。可想,這個時候的維特內心是多么的絕望,他對綠蒂的感情因為他們頻頻的互動,和綠蒂回饋的溫柔而愈發的濃烈。

后來,在瓦爾海姆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一個農民被打死了。事后調查到正是維特之前認識的對寡婦愛的死去活來的青年農民做的,而被打死的農民正是寡婦的新長工,因為愛情,他迷失了自己。對于這件事,維特很是觸動,但是他又憐憫那個為了愛情做傻事的農民,他覺得無論如何要挽救他,卻遭到法官和眾人的反對。這讓他更加的悲痛,對于自己處境,也更加力不從心。

最終,在圣誕前夜,他與綠蒂做了最后的訣別。兩天后,維特穿著他第一和綠蒂見面時的燕尾服和馬甲,戴著綠蒂送他的蝴蝶結,扣響了綠蒂擦拭過的阿爾貝特的手槍,冷靜而堅毅地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有人說,這本書寫的是歌德自己,但現實中的歌德選擇活了下來。書中的主線是男女主人翁的愛情故事,實則又蘊含了無數的人生哲理和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抨擊。

維特對綠蒂的感情純真美好,就算在如今的社會也是稀少。而綠蒂對維特,不能說不愛,但封建思想,傳統道德讓她選擇了責任。與之相比,如今我們男未婚女未嫁,就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另一半;階級對立和歧視減少,平等和自由更加進步,整個時代在前進。

盡管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維特一樣的煩惱,但我們有了更加寬松的環境,不至于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深淵。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從維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可以煩惱,可以傷感,但絕不要像維特那樣沉迷。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才不辜負生命的精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