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面是我家鄉湖北浠水的一種小吃,現在滿大街都有小店以出售這種小吃早點為生計。它還有許多稱呼,有的地方叫餛飩,有的叫云吞,也有叫元寶的,四川人叫抄手。不過我覺得,還是我的故鄉叫包面更直觀,包的方法很簡單,也好看。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家鄉這種小吃是家里來招待貴客才做的食物。家里的主要勞動力父親也可以陪同食一碗,小孩子只能在一旁看著,如果客人沒有食用完的,母親會收到廚房重新煮一煮再端給孩子吃。
記得我第一次回故鄉,對家鄉風土人情一無所知,當我坐在四哥家的堂屋,村里許多人都擠在這兒,有的坐著,有的站著,全是既陌生又有點熟悉的面孔。他們全部說的是家鄉話,我似懂非懂的,完全像個外鄉人。這些人說話我全要靠四哥當翻譯,因為四哥當過兵,又是鄉村小學的校長,他會說普通話。
四嫂則忙進忙出,一會兒給人們端茶遞水,不一會兒又端上一大碗食物來,遞到我手讓我吃。我對著那大碗的食物發呆,這里面的東西太多了,有一只荷包蛋、一塊雞胸脯肉、幾塊豬肉,下面墊著的是糍粑和包面。四哥對我說:“吃一點,吃不完沒關系,可以放下。”
我吃東西有這么多人觀看,有些不好意思,就想隨便吃一點就可以,沒想到當我咬了一口包面,那里面有一股濃香的雞湯味道,還真是好吃,味道特別鮮美,可惜我的胃里都是飽飽的。
我回家鄉的消息就想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傳遍了全村。
第二天清晨,我剛起床,就發現堂屋里的桌子上放了幾只大海碗。大海碗里面盛著包面,基本上有雞蛋、雞肉、豬肉,有的還有兩塊水煮的糍粑,下面墊底的是包面。四哥說:“這些都是村里鄉親的心意,每只碗里都挑點出來吃吧!”
我到廚房拿了一只碗,從每只盛著包面的碗里挑一至二只包面出來。這一早上,我就吃了好幾種味道的包面,這每家做包面的味道不一樣,有包韭菜餡、豬肉餡、蔥肉餡、野菜餡,基本上是用雞湯煮熟的,味道很鮮美。
從故鄉回來,我就讓母親教我做這種好吃的包面。現在我也學會了做包面,只是不用手搟面皮,也不用自己剁肉餡了,到菜市場買現成的面皮就行了,這樣做起來更簡單,也節省時間。
我想把這好吃的包面制作方法傳給家里的后輩人,也分享給還不會做包面的朋友,其實它的制作方法又快又簡單。
第一步,準備材料:包面皮(2元錢)、半肥半瘦的豬肉(3至4兩)、小蔥或者韭菜(1至2兩)、雞蛋一只。
第二步:把肉切碎,再剁成肉末(也可以在菜市場買現成的),把蔥姜切成碎末狀。
第三步:把切碎的餡放入一只碗里,再放生抽、料酒、蠔油、香油、雞精、鹽少許。再打一個雞蛋放在里面,把餡拌勻。
第四步:動手包包面,把餡放在皮里,對折疊,再翻過來對捏,如果不粘貼,就用手指抹點水就能粘住了。
第五步:當你煮包面的時候,可在碗里面放一些自己喜歡的佐料和配菜。比如蝦皮、紫菜、青菜,也可以煮一只荷包蛋。
第六步:開水煮包面,水燒開就將包面放入鍋內,等包面在水里煮翻滾就倒一杯涼水,水再開了就可以起鍋了。再在包面上澆一勺高湯或者雞湯,一碗香噴噴的包面就做好了。
如果包的包面有多余的也可以放入冰箱速凍,這些剩余的包面又不夠再吃一頓早點時,我就會變化一下做出一碗云吞面。
云吞面,只要注意在制作時的順序就可以了,先煮熟面條,然后煮熟包面,最后在裝好碗時澆上一勺高湯或者雞湯就好,如果沒有煮好的湯,加入吃剰的菜湯味道也很不錯。這是母親的做法,她說這是奶奶傳的,可以節省,又好吃。
每當我做包面時,弟妹都喊著吃餛飩,我就會學著母親的樣子糾正他們,說:“這是包面。”家鄉的包面就在我們心里生根發芽了,我們吃著包面時,就會想起故鄉,想起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