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據說很污的性教育讀本
前兩天,有本小學教材,引發了網上的口水戰。
那是本小學性教育教材《珍愛生命》。
《環球時報》評論,中國孩子終于有了一本令人驕傲的性教育教材。
但是這本教材嚇到了中國的父母們,他們驚恐地覺得這本書太污了,會教壞他們的寶貝。
盡管它是北師大的一個教師團隊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做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工作,九年的教學試驗才踏踏實實做出來的教材。
它試圖告訴孩子們:男女哪里不同;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尊重不同的性取向;謀求兩性的和諧。
沒想到,它命運多舛,面臨被撤回的窘境。
欣慰的是,能接觸的主流媒體,態度幾乎都是理性地力撐這本教材。他們一致認定這本教材三觀正確,因為它只是在告訴我們的孩子們一個簡單的真相:
我們都是父母性行為的結晶,而我們又該做好如何的準備看待這個世界上最簡單也最復雜的兩性關系,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的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
可惜,我們只看到家長們無限驚恐,他們希望整個社會為我們連同家庭都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性的“真空”。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閉目塞聽才能引導孩子走向“純潔”。
不看不聽,真的安全嗎?
看到這教材,突然想起來,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一個聚會,因為這個聚會讓我發現:即使我的成長經歷缺失了很重要的性教育,我依舊算是個幸運的人。
那天聚會,記得窗外是蘇格蘭的狂風暴雨,我們玩厭了粉紅娘娘的游戲,其中的一個白羊座提議不如我們輪流聊聊性。我暗地里很歡迎這樣的話題,因為這本來就是可以交流的話題,只是人生的30年,沒有人會這樣直接的打開所謂的“忌諱”。
讓我驚訝的是,在座的女孩子們,無一例外的,在幼年時都遇到過來自親人和陌生人不同程度的性侵。
丫丫說,在她小學放學后的某一天,她被帶到了樓道口,強迫她摸他的下體。
Andy說,她的表哥在她還是孩子的時候,曾讓她查看他的下體,還撫摸了她的身體。
這些黑暗的經歷發生時,她們并不知道怎么去保護自己。這些都給她們留下來可能無法治愈的童年陰影。
我驚訝的看著她們,因為這幫丫頭,平時看上去,都是活蹦亂跳,樂觀可愛,有很明媚的笑容。
輪到我時,我居然安全穩妥的度過了我的童年,只在25歲時,見過一個沒有攻擊性的暴露狂大叔。何其幸運。
但我也深深為她們的經歷難過,想想如果當時有一本可以在學校光明正大看的書,告訴我們,我們可能受到哪些方面的性侵害,那些埋藏在她們人生中不愉快的經歷都可以避免。
而遺憾的是,在我們童年時,并沒有這樣一本書。
更遺憾的是,20年后,出現了這樣的一本書,居然因為告訴了我們的孩子世界最簡單的真相,給孩子們的父母嚇地要撤回了。
不看不聽,你的孩子真的能安全嗎?
恐懼的背后,是無知和冷漠
在恐懼這本教材背后,大人們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聽長輩們說,以前的人很純潔,現在,這個世界徹底的污了。
經歷過我們父母的時代,對性的壓抑變成了美德,這更是一種政治需要,禁欲的慣性讓性成了洪水猛獸,于是我們對于性就有了雙重標準。
一方面,食色性也。誰能不為其所動?另一方面,我們總是對其污名化。
就好像,我們對于中國的女人也有雙重化標準。我們的文化認為一個女人關注性、對性好奇,就不是好女人。而一個男人,對性的關注就是正常不過的表現......
我們的性觀念,折射在對于孩子的性教育上,也變成了雙重標準:
一方面,不給予性教育;另一方面,學生受到性侵、性騷擾意外懷孕等,又要嚴加指責,并不注重孩子們的心理治療,恥辱感往往又讓作為受害者的孩子們抬不起頭,他們可能需要一直背負著這些傷害成長。
更不用提那占人群相當比重的性少數群體了。長久來,人們不聽不看的態度仿佛也導致他們更多時候活在大家的談資里。而他們自己,卻很難在生活中正大光明的表明自己的身份。
還記得曾經上過的一堂心理咨詢課,有一位40多歲的同學問:老師,同性戀是不是性心理問題?
而同性戀,早在1970年代,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非疾病,而只是一種正常的性取向。
然而我們的孩子不知道,因為父母們不知道,大多數人不知道,因為大多數人羞于知道,大多數人寧愿選擇不看不聽,寧愿服從于偏見與恐懼。
于是,你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任何性知識的孩子,當TA發現自己的性偏好和別人不一樣時,那是多孤獨、茫然、無助的體驗?
如果TA的童年有這樣一本教材就好了。TA一定會更快樂、更釋然吧。
然而,更多的是,我們的孩子缺乏保護自己的意識;我們的父母認為那些表面的“純潔”能保護自己的孩子三觀正確的成長,但我們卻看到越來越多的兒童性侵案件的發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性少數人群面臨欺凌或選擇自殺。似乎只能責怪這個社會,對嗎?
更重要的是,我們努力營造的性的“真空”,已經被這個信息時代瓦解。而缺乏正確的引導最后的結果,只能制造讓人嗟嘆的無知與隱含仇恨的恐懼。
活色生香,從來可愛
記得還是孩子時,媽媽禁止我看電視上親吻的畫面,我遮住雙眼的手,總是有縫隙,控制欲控不住孩子的強烈的好奇心。
總想知道嘴巴和嘴巴之間,有什么樣的秘密。
也追問過父母我是怎么來的這一世界上最熱門的問題,答案總是含糊不清,最后只能得出自己是撿來的這樣的懊惱的答案。
甚至第一次來大姨媽,以為自己患了絕癥。而我們的學生時代,甚至沒有一本有圖片的教材,告訴我,我是從什么地方來的。男人和女人有什么不一樣,我不懂,在兩性的世界迎接我的究竟是什么。
而無師自通的性教育,居然來自香港電影,特別多虧了星爺。
那些香港電影里,有我們那個年代所沒有的活色生香與精彩迷離,每個人都在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欲望,性不但不污,一本正經也未必純潔,美色與性感能變成伴著車仔面一起吃的好味道。
突然想起,那座特別有溫情的城——維也納,那里有最可愛溫柔的紅綠燈。
男生女生,女生女生,男生男生,每一個路口,似乎都有驚喜。
而這座城,不單單有金色大廳,更有溫情滿滿的負責性教育的紅綠燈。
包容博大,如孩童般真誠,也是美妙的歐洲精神的一部分,是歐洲魅力的源泉。
不做作,也很正經。
我們避而不談的,其實是這個世界最樸素的真相,我們遮遮掩掩的畫面,其實切斷了孩子們獲取最正面信息的路徑。
而我們的父母們,希望你們能明白,對孩子從小的正面的性的引導,能夠幫助他們在成年后面對類似問題時做出明智的判斷和正確的選擇。
這才是一種真正的關注和陪伴。
不看不聽,很危險。
而性,其實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