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離開了神來之筆的流行歌曲,賈樟柯不是賈樟柯,離開了「愛情」,婁燁就不是婁燁了。
?電影《推拿》中,最容易讓人一耳朵就記住的臺詞有兩句:一句是「愛情就像紅燒肉」,出自被逼急了的盲人技師,是他慌不擇言、但貼切的比喻;另一句是「人和車子撞了,叫車禍;人和人撞了,叫愛情」(大意),來自店花都紅,她小心翼翼地端出這個比喻,向小馬表達愛意時碰了一鼻子灰,卻無意中觸動了老板沙復明的心境。風鈴叮叮地響,我們都聽見了,是愛情。
?一部電影的容量相當于一篇中篇小說,而《推拿》原著是一部長篇,紛繁的人物平均分配了小說,改編成電影時須得挑三揀四刪刪減減,狠下心剁幾刀,才能裝進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如何處理眾多帶著故事迎面而來的人物,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這方面婁燁尤其困難,他好幾部電影都有過于依賴文學性的獨白/旁白的毛病,他長于抒情,卻疏于敘事。?
《推拿》這個好本子,如何取舍人物,既取決于導演的口味,也取決于導演的能力。倘若換一個導演來拍,小馬這個人物,去掉,也不影響《推拿》眾生相。從電影成片來看,電影完全可以從老板沙復明接到郭曉冬飾演的王大夫打來電話的那一刻開場。事實上,觀眾接觸到電影核心場景「沙宗琪推拿中心」,就是從電話這一幕開始的。
?比較穩(wěn)妥的辦法是分段式敘事。像原著畢飛宇的處理方式,又如去年的《天注定》,一小段說一個故事,簡單粗暴。處理得好,也能拍出層層推進升華,結(jié)尾輝煌共鳴的華彩篇章。但婁燁不是賈樟柯,他選擇了自己的,更艱難的道路。?
他選擇小馬,因為小馬令「愛情」有用武之地。抽去了「愛情」這個催化劑,婁燁的多數(shù)電影邏輯不通,莫名其妙,一文不值?!断膶m》的余紅、《花》的花、《春晚》、《浮城謎事》……這些缺愛、匱乏愛、渴求愛的群像組成了婁燁的萬神殿?!笎邸?,或者「矯情」、「擰巴」、「文藝」等等其他詞,是理解婁燁的萬能鑰匙,是他的敘事第一推動力。所幸他擅長描繪「愛」。?
婁燁愛小馬,讓人沒辦法。身為導演,可以任性,他選擇小馬作為串起整個故事的主線人物,由小馬串起了三個女人:小孔、都紅和小蠻。就像許多人都看過的許多故事俗套那樣:女人引導少年上升,三個女人代表了一個男孩從性的懵懂、放肆到承擔責任的成長。因為這種底色的故事是婁燁拿手的,小馬身上的黑暗屬性是婁燁擅長的,所以電影自小馬失明開始,在他私奔后的陽光下微笑結(jié)束。小馬成了串起羊肉串的那根棍子。
?只專注拍小馬,《推拿》可能會成為另外一部電影,會浪費了其他好故事,太可惜。那些為愛私奔的故事怎辦?菜刀切腹的場景怎辦?數(shù)羊肉的撕逼大戰(zhàn)怎辦?……小小一個推拿中心里,有太多可以拍的人物,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說,怎么舍得放下啊。一個小馬,既不是推拿中心的主心骨,也不是什么風云人物,他的成長撐不起一個小社會。?
小說《推拿》的敘事野心,又豈是「愛情」所能囊括?小說寫的是生活,生活充滿了黑暗和光明,生活充滿了幽默和無奈、黑色和亮色,在生活面前,愛情不過是一個開始。婁燁能夠抵達的終點,是畢飛宇的起點。
?拿得起,又放不下,怎么辦?于是電影只好失控了。敘事視點不斷地在王大夫、沙復明、小馬、金嫣等人之間游移,故事軸心像跳來跳去的女人一樣散亂,總會讓人耐心耗盡,過度留白和逼人太甚的攝影,高潮來得莫名其妙,不夠飽滿的情緒與纏綿綿的雨水交加,讓人不瞌睡也難。
?還有旁白,仿佛是全知的旁白。到底敘事有多么不自信的人,多么依賴文字敘事,才會過分地使用這種旁白。
?所以假如你因為在電影中昏昏欲睡而心生愧疚,那大可不必。《推拿》不是最好的婁燁,是婁燁試圖拿他的小情小調(diào)去承載更大的世界時,暴露了他的力不從心。我確實不喜歡這部電影,但不妨礙我推薦你們進電影院看一看,看了太多《星際穿越》,換換腦子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