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從來到石家莊創業,又像十幾年前一樣住進多人宿舍,脫離了熟悉的臺式電腦,整天沉迷于辦公室和會議室,自然也就辜負了我那還不滿200的公眾號粉絲,辜負了“眾說紛紜”的原創團隊,也用實際行動證實了老鷹“你的公眾號估計堅持不了多久”的言論。這一切既有我工作變動的偶然因素,也有缺乏經濟推動力的必然因素。
? ? ?大概前年某個時候,具有各地市代表性的公眾號如雨后春筍,遍地發芽。估計所有人都因為參與萌寶投票、選美投票等活動,被稀里糊涂地成了某些公眾號的粉絲。出于好奇,我也和河南省新媒體排名前三的某公眾號小編成為了朋友。
? ? ?他們的起步策略如出一轍,都是靠“關注才能投票”起家的。這需要前期的大量投入,除非你有足夠的人脈讓那些贊助獎品的商家自愿與你合作。據說有些都是自掏腰包送出去n部iphone才聚集了上萬的粉絲。
? ? ?我是某公眾號的忠實粉絲,不是因為我喜歡這個公眾號,而是因為我愛這個城市,他們偶爾有一兩篇文章,會讓你覺得生活在這個城市很幸福。其實,這也幾乎都是各地市公眾號的最大賣點。“我要去XXX”“XXX是哪個省的”……,特別是最近幾天“這個人大代表提案,XXX人都在轉”,幾乎成了所有地市公眾號的統一標題。
? ? ? ?為了爭取人氣,某些公眾號還推出了一些所謂“明星”“網紅”,弄一些拙劣的、讓人覺得與這個城市文化底蘊和發展檔次完全不搭的娛樂表演,讓人哭笑不得。有一次,我看到我那小編朋友發布的單位聚會照片,竟然有幾十名員工,而且貌似經常加班到深夜。相比之下,我們的團隊如果都有這樣的精神,那就真能立于全球不敗之地了。
? ? ?出于一種自然反應,我從關注這個公眾號開始,也在不斷關注他們的發展,除了后臺的粉絲增減我看不到,幾乎每篇文章的點擊數、贊賞數我都會有所留意。結果就是不容樂觀,這個不容樂觀并非源于表面上的點擊量下降,而是黔驢技窮的頹勢與每天發表篇數只增不減的矛盾。我看到了員工的努力拼搏,似乎也能看到老板的擔憂,畢竟他們的生存根基還是依賴實體的廣告收益,依賴粉絲的數量和活躍度。
? ? ?曾經有段時間,出現過這么一個怪圈。過去做傳統報刊雜志的那些人,真正的寫手,很多特約編輯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結果費時費力弄出來的一篇文章,還不如一個網絡小編幾句博眼球的話點擊率高。于是,很多做傳統媒體的,因為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紛紛轉向新媒體這塊不用費時費心就能吃飽的蛋糕。
? ? ?現在看,應該到了回歸的時候了。就像有幾年,沒有人去電影院看電影一樣,近些年,人們開始回歸電影院,只因我們需要更好的體驗。我相信對新媒體當前的這些做法,人們很快便會疲倦甚至生厭。
? ? ?最明顯、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單篇文章的點擊量沒有粉絲數量多。就發展而言,這便是巨大危機。
? ? ?我有一個攝影師朋友,個人的公眾號,粉絲也就幾百人,幾乎一兩個月才更新一次,但他每發布一組照片,幾乎一夜之間就會被迅速轉發到10萬+,因為他用工匠精神,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他不做廣告,換來的是個人身價的成倍提升。
? ? ? ? 我還有一個老總朋友(前面提到的老鷹),個人的公眾號,創業主題,粉絲頂多也就以千計,結果他每發布一篇文章,粉絲打賞的收入就夠他美美地搓上一頓海鮮自助。因為他鎖定的是一個特殊人群。他對我說,在他開設這個公眾號的時候,按照1000元一股的價格眾籌,一晚上收了朋友圈10多萬的贊助。
? 這些絕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正確的思路,正確的態度,帶來正確的發展。
? ? ?希望那些如雨后春筍般的地市新媒體,能夠真正擔負起宣傳城市、團結城市的責任,抬高層次,走出局限,讓粉絲真正成為fans,讓遍地發芽成為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