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流行的“斷舍離”理念,簡直讓我不能再認同了。
“斷舍離”是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并且在現在非常流行的現代家居整理方法。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離=舍棄對物質的迷戀,放棄對物品的執著,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這個理念倡導我們去對我們身邊的物品、人際、感情去做出一些清理,做出一些選擇,然后達到更加輕松,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和人際交往環境。
我們都會整理自己的家,會扔掉一些廢棄物和一些陳舊物。而相信很多人也和之前的我一樣,都有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在清理舊物的時候,總覺得這件物品質量還好扔了很可惜;或者覺得說不定我什么時候會需要這件物品,留著也許以后會用到;又或者覺得,我當初購置這件物品時花了不少錢,現在扔了怪浪費的,舍不得。
所以,那件不會再穿但質量又還好的衣服還在柜子里掛著;那副度數不合適但又價格又稍稍昂貴的眼鏡也還在家里放著;就連那些不確定在什么時候能用到的東西也占據著家里的一個角落。
于是,家里的舊物越堆越多,可我們卻也發現越來越多用不上。
我們總是根據物品還有沒有用來決定我們還要不要留著它,而不是根據我們自己還需不需要它來決定它的去留。
這就是導致我們家里舊物越堆越多的原因。而如果一直持有這種想法,那我們的舊物是清理不完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每次在清理時,我都只會考慮一個問題:眼前的這件物品,我以后還會用到它嗎?會就留著,不會就立刻頭也不回地扔了。
一件衣服覺得不會再穿了,不管它質量多好,只要我覺得不適合我了,以后不會再穿了,就會扔了。
真正要考慮的是“這種東西是否適合你”。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人際關系也是。
自從上了大學,加入社團,參加活動,發現各種社交軟件上的好友越來越多。人都還沒有熟絡,就首先互加QQ,微信。然后建這幾個人拉個群,那幾個人拉個群,建各種各樣的群。
前段時間整理微信,發現好多僅僅有過一丁點交集;可能是在某次聚會上話都沒說上過的人;可能只是因為當時的需要匆忙加的,再也沒有聯系過,甚至都想不起樣子來的人。
因為別人對我來說是這樣,所以我想,我對別人來說應該也是如此吧。于是便把那些再沒有聯系過,又覺得以后再也不會有什么聯系的,只會在需要幫忙點贊時需要我的人刪掉了。
雖然很多人的微信好友可能有成百上千人,但是對我來說,我寧愿我的好友人不多,但都是了解我的,可以讓我毫不顧忌在朋友圈展示我的各種喜怒哀樂的小生活的。
我想,我們需要保持我們人際交往的一點空間,去容納和吸引那些和我們磁場相同的人。
感情也是如此。
分手以后苦苦糾纏,不如“斷舍離”迅速整理掉自己的感情。很多女生在分手后卻還放不下。于是纏著拖著,但其實,如果那個人已經不在乎你了,你做什么都是無用功的。
那些過去的,就果斷地說再見吧。一直不放手,多不瀟灑,況且這對別人來說也許只是一種拖累呢。
“斷舍離”的理念用多了,你就會發現:當你持有的物品越少,越容易做出選擇。在你做“斷舍離”的時候,最重要的東西會越來越清晰的浮現出來,你也會變得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