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邊如果有已經成年的孩子脾氣性格都不太好,大家會說“這孩子從小就這樣,脾氣犟不聽話,沒少讓大人操心”;看到懂事乖巧的孩子,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發出感嘆“這孩子從小就這樣懂事,一直讓大人省心”,無形之中大家都看到了孩子的性格脾氣小時候怎樣對將來長大成人的影響之大。那么這個“小時候”是什么時候呢?或者說什么年齡段呢?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幼教專家都提出應該在三歲左右和七歲左右。因為三歲是孩子性格和心理的雛形期,關乎著青少年時期的性格和心理,而七歲關乎著孩子將來的性格和心理,繼而延伸到工作、家庭、婚姻、人際等等關系中。所以這兩個年齡段關乎著孩子一生的性格養成,關乎著孩子將來的命運和幸福。所以有“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說法。
那么“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是不是只是民間一句諺語呢?為了解釋這個疑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余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因此,孩子從出生到7歲這一段時期,對家長來說,是必需多多陪伴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
那么又為什么有的孩子小時候桀驁不馴惹是生非,長大后又變得成熟穩重呢?這是因為 七歲之前父母發現了孩子性格和認知中的不足及時地給予矯正,所以才有的孩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性格可塑性的特點。所以七歲之前是孩子性格養成、提高認知能力的關鍵時期。那么如何讓孩子在七歲之前養成一個好的性格,積極的認知能力,陽光快樂的心理呢?以下幾點家長不妨以試:
【1】和睦的家庭,溫馨的環境,父母的恩愛是孩子養成好性格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平日相敬如賓,幽默風趣,孩子一般也是性格比較開朗,積極陽光。父母如果經常在家里大吵大鬧,生活一地雞毛,孩子一般比較膽小怕事,性格也比較敏感、脆弱、多疑。
【2】對孩子多些耐心,不要看到孩子一點不如自己意就大吼小叫,然后對孩子嘮嘮叨叨,只看到孩子的短處,而孩子的長處卻視而不見。要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你對孩子怎樣,孩子將來就會對你怎樣。
【3】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從小就要讓孩子有擔當的意識。從3歲左右就可以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讓孩子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自己穿衣、吃飯、刷牙、收拾自己的小床鋪,玩過的玩具要收拾到箱子里;家務方面吃飯前幫媽媽放放碗筷,飯后收拾餐桌,也可以幫媽媽扔扔垃圾,幫媽媽拿拿拖鞋等等。
【4】學會感恩,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為什么有的父母經常說“養孩子就是養個白眼狼”,不知道心疼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的提款機,不給錢就發脾氣,對父母每天的辛勤付出認為是理所當然,對父母沒有感恩之心。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呢?就是因為孩子從小到大父母從來沒有灌輸過感恩這方面的內容,只要求孩子學習好就行。所以孩子就認為只有學習是自己的事,父母的辛勤付出就不在他的視線之內。所以要想讓孩子有感恩之心,首先父母要起到一個表率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經常給自己的父母洗洗腳,剪剪指甲,洗洗衣服,拉拉家常,感恩父母曾經的辛苦。就像央視公益廣告中媽媽給婆婆洗腳,兒子給媽媽洗腳是一樣的,孩子無意之中就學會了父母對長輩的尊敬和愛以及感恩,“言教不如身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5】父母要言行一致,不要隨便對孩子許諾,而后又找各種理由不去兌現。比如答應孩子學習有進步,周日帶孩子去游樂場,就不要以單位加班、走親訪友、同學聚會為理由不兌現對孩子的許諾。別以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騙騙沒什么。告訴你現在的孩子聰明著呢,《狼來了》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希望父母不要成為那個多次哄騙大人的放羊娃,騙孩子多了,孩子就不會再相信你的話,更為嚴重的是孩子也有可能學會說謊。
【6】家庭中要有民主的氣氛,父母不能以自己是長輩就對孩子嚴加控制,讓孩子成為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孩子要有表達意愿的權利,同時也要有選擇的權利。不能自己是父母就要求孩子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圖來做,那怕是“為了他好”。如果能讓孩子自己選擇,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會鍛煉孩子獨立有主見的性格。
養育孩子就像農民種棉花,要施肥、除草、捉蟲、掐叉,到秋天才會有收獲。而養育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愛、指引、矯正、引導,孩子才能一天天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