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很多決定:是否要接受一次邀約,是否要聽一次講座,是否要開展一段戀愛,是否要辭職去遠方旅行……
如何判斷是否做一件事情?如果按照慣常的思維,往往會從事情本身的因素出發,考慮做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花費的時間、需要付出的金錢、和邀約人是否相熟悉等等)以及它能帶給我們的價值。最近看到成甲老師在新書宣傳訪談上提出一個觀點:運用臨界知識,找到事件背后的通用規律來解決問題。
比如他在判斷是否做一件事時,會遵循以下四個標準。
1,是否有助于升級認知:所有競爭的本質是認知的競爭。
2,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做有興趣的有天賦的事情會更容易使我們堅持下來。
3,是否有較低的邊際成本和較高的復利效應:比如在“得到”上錄制一次課程后,可以被用戶反復地購買、學習和傳播,邊際成本遠遠低于需要實地考察,流程煩瑣的現場培訓。
4,是否具有成為正面黑天鵝事件的機會,享受小概率,低頻次發生的正面事件所帶來的巨大積極影響:比如通過撰寫《好好學習》一書,成甲老師獲得了豐盛的銷售成績,和更多優秀的人聯機,就是正面黑天鵝事件的典型范例。
這四項標準成為成甲判斷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通用規律,所以即使是在工作繁忙的時候,愛寫作愛分享的他依然選擇編寫了《好好學習》。
在我看來,這些標準似乎帶著些許成功學色彩,似乎更適合在功利化的世界里要做出理性的選擇的人去踐行。其實平凡如你我,或許滿足其中一兩條標準的事情,便可以有足夠理由去動手做了。
譬如說知識付費大熱的時代,人人都有的作家夢、講師夢、網紅夢到底值不值得放手一搏?怎樣才能真正去落地自己的斜杠身份?其實在沒有足夠積累之前,我們去發展斜杠能力似乎并不能很快帶來實際收益,甚至在為自己積蓄基礎勢能的階段,還未必能做到用宏觀的管理格局來解析問題,反而需我們要投入許多時間和資源去學習。然而如果沒有前期付出的代價和日積月累的努力,我們不會憑空地突然走向通往小咖大咖的道路。
所以,許多看起來眼前收益渺茫的事情,只要是我有熱情去做,且對提升自己也有裨益的,便先選擇動手去做好了。
我始終相信回報都是后置的,那便給時間一點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