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
上次我們講了關于領,這回我們講一下其他的部分,因為其他的部分有一些交叉,所以今天把下面的部分講完。
先說衽:
衽二尺有五寸。——《儀禮·喪服記》
衽分左衽和右衽,現代普遍認為衽只能右衽,左衽是逝世的人穿法,但是在古代,左衽是少數民族的穿法,但是根據出土的遺物來看,也確實有漢族穿左衽的現象,不過不是主流,大概也是類似‘時世妝’。現在大家認為要穿右衽的觀念主要來自于孔子所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衽
襟:
說衽大家都知道是哪里,但是說襟,大家很可能有點不明白。
“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這里捉襟見肘的‘襟’,就是我們所說的襟,捉住襟就能露出了肘部。我們一般愛抓哪里呢,對!就是胸前,那大概你會懷疑了,那不就是衽嗎?沒錯,我們先來看,右衽是怎么穿的,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最后,衽本意就是襟的意思,現在你知道襟在哪里了嗎?
衿(jin一聲):
1.同襟
2.本義也指正裝
衿(四聲)
1.系衣裳的帶子
2.古代服裝下連到前襟的衣領
裾:
衣服的前后襟
裾,衣之前襟也。今蘇俗曰大襟。——《說文通訓定聲》
根據衣襟形式的不同又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深衣的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后來,當內衣逐漸完善,褲子也有了褲襠之后,開襟從領向下垂直至下擺的直裾深衣就出現了。
裾
袖,袂,帶,大家都很清楚。
最后說說韨(fu二聲):
本義是古代貴族祭祀時戴的蔽膝,用熟皮做成,遮在膝前。安陽殷墟出土的貴族人腰帶之下正中部分,配一塊上狹下光的斧形裝飾,這是發現的較早的韨。
自己的筆記
以上是我個人認識加上一些資料的整理,希望對喜愛漢服的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