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離職,一定是不忠誠嗎?

忠誠大于能力,確實是目前不少企業面臨員工缺乏忠誠度的問題。

每個企業都明白,一個員工離職后留下的坑,并不是再找一個人填上就萬事大吉了。有數據統計,一般來說,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個月的招聘期、3個月的適應期,6個月的融入期;此外,還有相當于4個月工資的招聘費用,超過40%的失敗率。更為恐怖的是,一個員工離職會引起大約3個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員工離職后,從找新人到新人順利上手,光是替換成本就高達離職員工年薪150%,如果離開的是管理人員則代價更高。

有首打油詩這樣寫道:“外邊的人才招不到,里面的人才卻跳槽,干部能力不達標,一不留神又要跑”淋漓盡致的表達管理者對人才流動的無奈。企業大多數覺得短期離職的員工都是對企業不忠誠的人,同時也影射到對家庭,對個人品性的看法。當我們在苛責抱怨員工的同時,也應該反思其中的原因。


為什么要跳槽,俗話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跳槽一多半原因都是因為薪資待遇與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想要員工的忠誠度,首先得以薪資待遇作為支撐,沒有相應的薪資待遇,所謂的忠誠度總歸是一句空話!如果員工薪水達不到與職位相匹配的待遇,員工租不起房,吃不飽飯在這個城市里孤身打拼著,他還會一味的考慮實現公司的愿景嗎?

想要員工忠誠,那么必須從員工的角度出發,切實關注員工的利益。


企業對員工的尊重,與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一樣的,作為企業,你不把員工當人看那么也別想讓員工將公司當自己的去經營。

有些企業尤其是私企,即使很多企業老總不愿承認自己的企業是家族制,但其企業的每一個制度、每一種行為來看都有著明顯的家族制痕跡,把員工看成外人;對外來員工沒有真正信任感,四處提防,對日常工作授責不授權,只有處罰沒有獎勵,把員工看成做事的工具。于是員工沒了歸屬感,走與不走全看心情,對企業的忠誠度也就無從談起了。

其次,每個人都渴望被領導賞識與重用不管是職場小白還是職場老鳥,不管外表表現得多么云淡風輕,其內里都是渴望得到肯定的。

工作表現得很優秀,員工可以說這是職責所在,但是作為公司領導,請你一定要肯定他們的優秀,不要認為這是應該的,畢竟人心都是需要呵護與維持的,一旦冷了想再暖回來就太難了。


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提升員工忠誠度大有裨益,如果企業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能夠給予員工現階段和不久的將來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適合的發展平臺,那么員工對該企業的忠誠度會大大提升,如果沒有錢,或者錢不多,那么就給他一個美好的未來”。


領導經常跟骨干人員座談交流,給予員工關心、指導,員工內部也經常聚會交流,以此幫助員工快速融入團隊,了解彼此之后方便工作中更有效的溝通。

員工之間的氛圍融洽了,工作中自然少了很多勾心斗角的不和諧、不諒解,于是團隊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就上來了,這在客觀上也就增強了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誠信是相互的,我們很多企業一談到誠信,只講員工對公司的忠誠,企業根本不反省自己對員工對其他合作伙伴是否誠信,是否有忠誠度。其實誠信是一種平等的互利雙贏模式。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是員工應盡的義務,而企業言而有信、坦誠對待員工也是責無旁貸。想要得到員工的忠誠,那么就先把員工當自己人來坦誠相待吧。

最后,唐唐覺得員工與企業坦誠相待,員工之間團結互助,共同為公司穩定發展而拼搏,對兩者都是最佳的結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