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里等朋友,看見一個約摸三四歲的孩子哭哭啼啼地跟在一個年輕女子的身邊,估計是他的媽媽。此時,這位母親正激動地大聲嚷嚷:“憑什么你就讓他白打你,你不會打他嗎?我告訴你,以后誰要再敢打你,你就要打回去,懂不懂?……”一邊說著,她一邊推搡著孩子。
看來是孩子是和別的小朋友打架了,其實小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吵吵鬧鬧,甚至打幾場架都是很正常的事,特別是男孩子。這個時候,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引導的好,孩子可能知道打架是不對的,從此會想其他一些方法解決問題;反之,如果處理不好,甚至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叛逆,暴力傾向。
這個時候,家長通常會怎么做呢?有的家長,會理智地教育孩子:打架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用其他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也有的家長,會怒火沖天,去找對方家長理論,或者教孩子“打回來”。
可哪種方式會更好呢?我想起了曾經遇到過的一個案例:
一個四歲多的小女孩,經常在幼兒園聚眾打架,老師和家長都很是頭疼。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帶著她來到我這里。我先帶著她玩了一會沙盤游戲,彼此熟悉之后,她很開心地跟我聊起來。
“來,跟阿姨說說,最近幼兒園有沒有什么好玩的事???”
“都差不多,沒什么新鮮的。”
“是嗎?那你上學開心嗎?”
“挺好的,”小姑娘想了想,故作神秘地壓低了聲音:“阿姨,我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可千萬別跟我媽媽說。”
“好。來,我們拉勾!”
“我昨天,打架了。”
“是嗎?你這么厲害?”
她得意地笑笑:“我是經常打架的。
“這么說,你打贏了?”
“那當然!”
“那你打人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感覺呢?”
“開心!特爽!”
“是嗎?可是你為什么要打架呢?”
“因為胖小銘欺負娟娟,娟娟可是我的好朋友?!?/p>
“哇!原來你是為了幫助別人呢!”
“對呀!”
“那你是怎么打的?”
“就我們幾個小朋友一起過去,把胖小銘給打了?!?/p>
“那打了之后呢?”
小姑娘撇著嘴:“之后我就被老師批評了,如果媽媽知道了準得打我。”
“那你知道老師為什么要批評你嗎?”
“因為我打架了?!?/p>
我點點頭:“對,因為你打了別的小朋友。所以你看,你打架的時候是開心了,可完了你就得接受批評是不是?”
“嗯?!?/p>
“胖小銘欺負娟娟肯定是不對的,可是我們是不是一定非要打他不可呢?”
她歪著頭想了想:“其實也不是,在我們一起過去的時候,胖小銘就怕了,已經賠禮道歉了,但是我們一時沒忍住,還是把他打了?!?/p>
我點點頭:“那下次可以不打了嗎?”
“嗯,下次只要別人道歉了,我們就不應該打他了?!?/p>
“好的。那么現在,想一想我們還可以做點什么嗎?”
“我……我明天去給他道歉,大不了讓他再打回來。”
我朝她豎起了大拇指:“寶貝,你真棒!知道自己做錯了,敢于去承擔和認錯就是最好的做法!”
沒有責罵,也不去預判對錯,我只是通過聊天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的行為的對錯,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明了做任何事都需要承擔責任和后果。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那么小,他什么都不懂,我必須要管教他。其實,孩子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聰明,所以把決定權交給孩子,有些事情讓他自己做決定。
各位親愛的家長,當面對孩子打架的時候,你們是怎么做的呢?歡迎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