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裂,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民間俗稱五馬分尸,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拉,這樣把人的身體硬撕裂為五塊,所以名為車裂。有時,執行這種刑罰時不用車,而直接用五頭牛或五匹馬來拉,所以車裂俗稱五牛分尸或五馬分尸。
一提及車裂之刑,令人談虎色變,足見這是古代的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一般情況下,它專用于謀反、篡逆等大逆不道的人。
關于酷刑車裂出現的年代,史學界尚無定論。
車裂的對象即被懲戒的人,多數人認為車裂是用在尸體 (包括已斬首者) 上,而非撕裂活人。
中國五千年歷史,記載下來遭受車裂之刑的歷史名人有六位,分述如下:
第一位:戰國初期衛國人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人。
吳起一生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后世把他和孫武并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貴族們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尸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尸體屬于重罪,將被誅滅三族。楚肅王繼位后,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吳起的尸身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
第二位:戰國時政治家商鞅
商鞅,衛國人,是我國戰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貢獻,是在秦國實行變法,歷史上稱之為“商鞅變法”。
戰國時,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孝公死后,太子即位為秦惠文王,商鞅受到敵對勢力的攻擊,結果被擒獲,車裂于咸陽。
此事在《史記·商君列傳》、《戰國策·秦策》、《韓非子·和氏》等史籍中都有記述,《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九回“咸陽市五牛分商鞅”更作了詳細的描寫。
商鞅是在活著的情況下遭受車裂之刑還是其尸體被車裂,至今在史學界仍存在爭議!
電視劇截圖:商鞅受車裂之刑
第三位:戰國時蘇秦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蘇秦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并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聯盟解散后,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后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沒抓到。
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于市,并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齊王照計行事,誅殺了兇手。
《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九》:其后齊大夫多與蘇秦爭寵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齊王使人求賊,不得。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徇于市,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
第四位:戰國末期秦國的嫪毐
嫪毐[lào ǎi](?―前238年),戰國末期秦國人。他受相邦呂不韋之托為偽宦官入宮,與秦始皇之母太后趙姬私通,因而倍受寵信,被封為長信侯,并自稱是秦王的"繼父"。后來因事情敗露,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始皇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嫪毐)車裂以徇,滅其宗。
第五位: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組織者之一馬元義
馬元義,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組織者之一,是黃巾大方首領。
光和六年(183年),馬元義奉黃巾軍首領張角之命,籌劃起事的準備工作。馬元義聚集荊州、揚州信徒數萬人于鄴城,并收買中常侍封谞、徐奉等為內應,準備于次年(甲子年)三月初五(甲子日)內外同時起事。由于張角弟子濟南人唐周的告密,馬元義于于中平元年(184年)正月被捕,車裂于洛陽,同時被殺的還有教眾近千人。
《太平御覽 卷六百四十五》引《續漢書》:張角別黨馬元義為山陽所捕得,饋送京師,車裂于市。
第六位:隋朝禮部尚書楊玄感
楊玄感(?―613年),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司徒楊素長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煬帝楊廣的貴族首領。
楊玄感起兵反隋失敗,面對追兵,他自知難免一死,對弟弟楊積善說:"事情失敗了。我不能讓人殺辱,你可殺死我。"
楊積善抽刀砍死楊玄感,然后自己自殺,但自殺未死被追兵擒獲,與楊玄感的首級一起送到隋煬帝的行宮。在洛陽將楊玄感分尸,并暴尸三天,又把他的肉切成一塊一塊,放火焚燒。余黨全被平息。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
嫪毐、馬元義,兩位是車裂而死!
商鞅是車裂而死還是尸體被車裂,史學界尚無定論!
吳起、蘇秦、楊玄感,則是死后尸體遭受車裂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