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個朋友經常在朋友圈里抱怨:“我穿時尚點,我婆婆就罵我不正經,老XX, 我受不了了。”
或者:“我出去晚回家怎么啦,這也嘮嘮叨叨。”
我一開始還同情她,認為她婆婆太古板。現在什么時代了,年輕人穿新潮點,有什么?
后來跟她婆婆接觸后,發現她婆婆是很勤勞的人,家里做飯、洗衣服等家務都是老人做,孩子也都是老人帶。而且老人中年喪夫,帶大了兩個兒女,真是很不容易。
而我這朋友很少陪女兒一起,雖說工作忙,下班后也是跟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比較多。
我這朋友看不到老人的辛苦,只看到老人的嘮叨; 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卻以為什么都是老人該做的,所以不會想自己做些改變。
02
其實身邊這樣的人挺多的。當工作中,某個任務出問題了,他一定沒錯,而會馬上指責其他團隊成員。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會火冒三丈,把對方以前做錯了事都搬出來,然后說,你沒資格說別人。
這樣的人心理學上說是受害者心態。
有一個情商方程:C (x) => E (y)
C: Cause 原因
E:Effect 結果
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把自己放在等式的右邊,即y。
所以一旦受到挫折,則抱怨為什么命運對自己這么不公,為什么讓我遇上這樣的賤人,Low 逼。
而負責任的人會把自己放在等式左邊,即x。
所以一旦失敗,會先從自己找原因,愿意承擔責任,因此會努力向好的方向改變自己,所以這樣的人活得很陽光。
03
TED演講臺有個叫江佳的演說者很讓我敬佩。據他在演講中說,六歲時發生的一件事,給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傷疤。
那天過節,老師給小朋友發禮物。她有個好主意。她讓所有小朋友都站到黑板前,然后互相稱贊,誰的名字被叫到并被贊揚了,就可以拿到禮物。
江佳說,一開始的時候,當小朋友拿到禮物時,他會歡呼。
后來人剩得越來越少,只剩3個了,他是其中一個。他就開始哇哇大哭。這件事讓他體會到被拒的痛苦,這痛苦也一直伴隨他的成長。
后來,他到美國留學。畢業后在500強公司工作。幾年后自己開了個創業公司。有一次,他有機會去爭取一個投資機會,但是被拒絕了。當時他想到了童年的被拒,痛上加痛。那一刻,他很想放棄。但后來,想想,如果是比爾·蓋茨的話,他會因為一次被拒就放棄嗎?
因此他決定挑戰自己。他制訂了一個被拒計劃,來鍛煉自己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他準備做100件容易被拒的事,并把自己在做這些事時的表現錄下來。
他做的事基本是類似這樣的:
1 向陌生人借100元錢;
2 到陌生人家敲門,并要求在其后院踢球;
3 到麥當勞買漢堡后,吃完漢堡里的肉,要求服務員象添加可樂一樣給自己加一塊肉(Burger Refill);
4 到陌生人家,要求在其后院種花。
在這過程中,他發現如果在被拒絕后,問問為什么對方會拒絕,最后很可能對方會改口同意,或者介紹他到其朋友家完成任務。
他在這過程中,因上傳到YOUTUBE的視頻太火而成了網紅,并因此出書,上TED演講,事業也越來越走上正軌。
如果他因為一兩次的被拒,就認為命運對自己不公,垂頭喪氣,就不會做出改變自己的行動,就不可能有后來的成功。
04
我有個同學,移民加拿大,因為老婆是獨生女,所以把丈母娘和老丈人都申請了團聚移民,接來加拿大一起住。
但二老都比較強勢,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矛盾是經常有。二老不好的一點是,愛在背后說女婿的不好,兩個還都是大嗓門。
那我這朋友也不是聾子,就經常聽到。比如有時他抽屜開了拿完東西忘關了,丈母娘就說他斷手斷腳;沒有經常做家務,就說他懶。
他也是跟老人爭幾次后,發現辯解解決不了問題,老婆夾在中間也不好做人。
于是改變了方式,老人愛吃的東西,主動買回來;老人要每三個月看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他就把自己任命為老人的醫療秘書(跟醫生約看病時間)和司機(送老人看病,體檢,拿藥)。
因為老人在加拿大不會開車,坐車也不懂得坐,也就只能靠他鞍前馬后接送了。后來,老人就慢慢不說他的壞話了,還見人就夸自己的女婿。
05
因為在成長中的一些經歷,很多人的潛意識里給自己定下了“我不會錯”,“我的面子很重要”這些偏見,所以注定了他們在C (x) => E (y)的方程中把自己放在了右邊,就造成了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不愿對自己做出改變。這樣的人也很難相處。
如果你想活得輕松陽光,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則要把自己放在方程的左邊,做負責任的人,遇到挫折,先找自己原因,并制定計劃,改善自己,就可能在成功的路上穩步前進。這樣的人,人人都愛與之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