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女神翻書給你看
1》今天我27歲,不老,也不再是小年輕。
有次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叫我阿姨,旁邊和我年齡相仿的是他的媽媽,媽媽急忙救場,說,快喊姐姐,不是阿姨。我大方一笑:嗨,叫我阿姨沒事,也到了這個年齡。
說實在的,幾歲大的小孩要是叫我姐姐,我還挺害臊的,自個兒都覺得不好意思。
人是被歲月推著走的,愿意也好,不樂意也罷,普通人也好,明星也罷,都是今年比去年長一歲,明年比今年長一歲。
大學畢業4年,不再是剛出校門那個戰戰兢兢不諳世事的小丫頭片子,這幾年的工作經歷,生活經驗,轉眼間我成了江湖中的“女神”,變成大家眼里的“成熟女孩”。
人生就像是玩游戲,得不斷地沖關,相對一小部分人,我很幸運,已經過了27道關卡。今天生日,想整理些過關心得,主要是為自己做個總結,如果對讀者還能有些借鑒或感觸,那就更美麗了。
2》我從市井熱鬧到孤獨成性
簡書上有位朋友說,喜歡孤獨,不過是社交能力缺乏的擋箭牌。
這話聽著有些意思,的確有些內向的孩子無法與人正常交流,才把自己陷入孤獨,不過這種孤獨一般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畢竟性格很難改變。
而我,是從繁華的華燈初上回到了自己的僻靜“小木屋”。
我算是個特別熱愛熱鬧的人,特別喜歡玩那種很多人在一塊斗智斗勇的游戲,之前公司每天中午的“狼人殺”游戲我幾乎從不缺席,因為愛熱鬧,KTV場場通宵,酒吧時常造訪,閨蜜們的酒量也不會比純爺們差,這都是長此以往練出來的。
我的青春,熱鬧,且瘋狂。
當我開始懂得“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我知道我不愛熱鬧了。
朋友叫我出門,能拒絕一個是一個,與其觥籌交錯、吃喝玩樂,不如好好看本好書,或去豆瓣找部好電影看看。有一次,我發現假如不是去樓下買菜,我兩個星期可以不下樓。
有人說,你怎么呆得住啊?早上9點到晚上11點,你一個人在家,沒人陪你說話,你是怎么過的,還這樣過了好幾個月。
這幾個月來,我基本都是獨處,每天不是準備微課,就是看下書、寫寫東西,晚上再跟著keep做一段訓練,一天天就這樣過去,很心安,內心也充實。
但我并不是提倡不進行社交,像我雖然沒有出去和朋友玩,也會在簡書或者微信上與人交流,就某一問題交交心,我只是覺得人生太短,不要盲目追求廣義上的社交,多做高層次的社交,朋友并非越多越好。
巴菲特說過,廣義上的社交越頻繁,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越低。
有一位忠實的信徒問及巴菲特的第一大投資原則:“價值投資的奧秘是什么?”
巴菲特的面容如佛陀般寧靜:“獨立思考和內心的平靜。”
我達不到巴菲特的高度,但我至少開始懂得他在說什么。
我們之所以喜歡熱鬧,反而是因為內心空虛寂寞冷,需要靠著朋友取暖,找到歸屬感,靠著談笑風生填充時間,靠著彼此的恭維找到自信。我已經從中抽離出來,不再需要表面的熱鬧。
我在尋找自己,尋找我的精神體。
林夕在《原來你非不快樂》中說,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想象現實中的一切都開始消失,你熟悉的人事物不再存在,這個時候只有你自己,你是什么感覺?
當一切退去,我不希望一無所有,希望還能保有一份獨立的精神世界。這也是我獨立和努力的原因。
3》不能要求所有朋友陪你走完全程
高中時有兩個閨蜜,大學時有一個。他們都是同學,住同一個宿舍,每天形影不離一起上學,一起讀書上課,一起逛街娛樂。
我很感激她們陪我度過了兩段那么純粹的時光。那是青春記憶,友誼中沒有功利的雜粹。
小樂是我最好的閨蜜,她大二才轉專業到我們班,又巧合地住到了我對鋪,這才開始了我們的故事。我們一起拿著產品一家一家寢室地推銷,一起在新生開學的時候跑市場做生意,她所有男朋友我了如指掌,我的感情經歷她再熟悉不過。有一次我沖動起來要和現在的男友分手,是她在雙方之間游說才保住一段愛情,否則今天絕對會后悔。
我們就像連體嬰兒一樣,一直到畢業。
大學之后他就結了婚,后面又有了孩子,專心在家做家庭主婦。偶爾回家,我會去看看她,一年至少能見上一面。
但也僅此而已,畢業之后我們的交流越來越少,她談的都是婆婆和小孩,還有那些親戚鄰里的八卦,盡管我并不感興趣,也會盡量聆聽。
她從來沒問過我工作情況,我知道她內心的感受,她并不滿足于一個家庭主婦,看到同學們一個個工作風生水起,她有些自卑,當我工作上遇到煩心事,我也沒法找她傾訴。
每次想起她,我都想打打電話,聽聽她的聲音,她一般都說在忙,讓我微信和她聊。
我知道她不愿通電話是怕尷尬,沒話找話在電話溝通中一下就能感覺到,微信不同,不需要即時反應,還能用各種表情來湊。
我們都在敏感地保護這段友情,但距離感在時間的推動下卻越來越長。我跟朋友說,我不甘心,想去挽回這段感情,朋友說,有些感情你不忘記就好,但不能強求所有朋友都和你走完全程,人生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的人,和你度過一段時光。
是的,工作之后我遇到了不少和我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聊工作聊最新想法。
至于小樂,我不會忘記曾經彼此之間的關懷和愛意,倘若她遇到困難,我依舊會不顧一切去幫助她,告訴她還有我在,我可以是你的依靠。
4》開始相信一個人,不再恐懼婚姻
棱,是我隔壁校友,大四的時候認識到現在已經五年。
認識那天我從沒有想過會與他在一起,不是一見鐘情,卻是日久生情。他對我卻一見鐘情,見面之后揣著“曲線救國的陰謀”約我到學校湖邊散步,但至始至終都不談感情,所以, 我和他聊了一個月的理想。
現在想想都佩服自己,畢竟是年輕,理想都掛在嘴邊。
轉眼5年過去了,我們都不再常談理想,一切都在生活中的小事里:他包容我的臭脾氣,每天出門一個擁抱;我為他早上熬好五谷雜糧粥,把家里整理干凈;生氣的時候,他段子頻出,弄得我實在繃不住大笑;他在朋友面前對我大為贊賞,回到家里就開始打擊,以免我太驕傲;我們都是彼此眼里的孩子,撒嬌、耍賴、惡作劇一個不少。
他讓我心安,這是我準備嫁給他的原因。
這個年齡才準備結婚算是較晚的一批,家里從我畢業開始就催著結婚。之前之所以沒有,主要是因為我是一個“婚姻恐懼癥”患者,從小所見所聞讓我對婚姻缺乏安全感,我很害怕。
但身邊這個男人讓我有了安全感,讓我放心,我開始接受婚姻,也許這是我這27年最大的改變。
之前聽過一句話:人這一輩子,除了生孩子,沒有什么受時間限制的,沒有什么是年齡到了必須要做的。
倘若是遇到對的人,就該勇敢一點,倘若不是,也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5》不去怕死,而是好活。
我膽小,從小就怕死,聽不得哀樂,記得初中開始就常在家門口的河邊想,人為什么只能活這么短?如果死了會去哪里?如何把短暫的一生過得有意義?
前兩個問題我至今不知,但最后一個問題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何有意義?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讓世界因為你有了小小的改變,這個就是意義。
所以我離開熟悉的職業,專注于讀書學習,創辦[女神翻書],開微課,幫助大家快速獲得知識,一部分人因為我而喜歡上讀書,甚至有家庭主婦因為我的影響開始改變自己,不再囿于廚房。我開始寫作,也是因為可以用我自己的所學所感,影響一些人變得更好。
去年3月,我叔叔去世,因為重病,享年49歲。
人開始對死亡產生恐懼,明白這其中的含義,都是從你愛的人永遠的離開了你。
叔叔永遠活在我的心里,他總能出現在除了現實之外的世界當中,我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但他永遠不能回來了,不能再問我“你最近學習怎么樣?”了。
我開始感悟:生命之前無大事!
古人研究了幾千年,也始終沒有找到一個長生不老的法子。哲學家辯證了這么多年,最后也只能接受,換一個說法安慰自己。
這輩子無論如何,也就只有這么長了,今年我27了,轉眼就是而立之年,我知道時間太快,不敢說年輕,可能說著說著,就老了。
我只是努力在生命的這段路上,灑下些種子,等晚年回來的時候,可以看到一路的花海,聞上一陣花香。
6》結語:我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成熟女孩”
27歲,內心還住著一個小孩,讓我還能相信愛,相信美,相信人。
但我已經成為了大家眼里的“成熟女人”,我不再終日混跡于熱鬧場所,開始用孤獨泡酒,我相信友誼,但也懂得釋然,我不再害怕婚姻,變得安心,我依舊怕死,但我更要好好活。
對于生活,我不再一腔熱血,但我相信事在人為。
對于時間,我不必再鋪張浪費,也不必拿青春滋味進行自我安慰。
27歲,我到了,28歲,請用大大的熊抱等著我!
看到這里的都是真愛,感謝您的時間,么么扎
有用的話就戳下“喜歡?”唄,每一個難以堅持的夜晚,我都會來看看你~
非簡書用戶,可以點右上角的三個“...”,選擇"在Safari中打開”,或者“在瀏覽器中打開”,就可以為我點贊鼓勵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