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親,大多是一個嚴肅的存在。
忘了從幾歲起,我們不再對他撒嬌,
也不再有過多親密的接觸。
在表達愛意上也遠比對母親含蓄,
太多的情感壓抑在言辭、舉動的背后。
我們想,他一定知道。
然而,有些愛若不說,就遲了。
最近家中一位遠房姑父病逝,享年不到七十。
雖說是遠房,但因父親與其同行,素日兩人走動還是很勤,在家不時聽到父親提起他。姑父的兩個兒女跟我同輩,去年在美國表妹婚禮上也剛見過。
姑媽十幾年前就得了抑郁癥,病逝很不穩定,這位姑父始終照顧在左右,也是相當勞心,漸漸自己也病倒了,查出來是癌。唉,可憐姑父這一生,學問做盡也苦頭吃足,晚年亦不得享清福,要受這等折磨……
此番舉家赴美參加婚禮,姑父因病在家沒去成。回國后,表哥帶著姑父一起來我家吃飯,我拍了張餐桌大家舉杯照,不曾想幾個月不見,這照片已成訣別……
不知如何安慰姑父的一雙兒女,在這方面我言辭貧瘠。忽然想起曾看過一部片子,《父后七日》,由臺灣女作家劉梓潔的同名散文改編,講的就是作者父親去世,她回鄉奔喪頭七里發生的事。
當時看這部片子時,正好是爺爺過世,我記得我是淚中帶笑看完的。影片通過一系列看似有些荒謬和喧鬧的段子,讓主人公阿梅在父親死后,重新審視了父親的愛。在一切聲響都停頓,當一切色彩都褪去,“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喟嘆油然而生,讓人熱淚不止,甚是感人。于是我決定買兩本原作送給剛喪父的表姐和表哥。
影片的取景地就是作者劉梓潔的家鄉,布局貼近生活的本質感。
同時,采用與原作一致的散文化敘事風格,沒有跌宕的故事、沒有講任何大道理、沒有歇斯底里的表演,甚至還讓本應嚴肅的葬禮出現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
乍看上去,本片既不悲情,又不婉轉,可是影片的情感是真摯的,是撕去生活中的偽裝后的真摯。
你都如何回憶他?帶著笑,或是很沉默。
一些電影片段
↓ ↓ ↓
道士說對兒女說:”把你爸爸愛吃愛玩的拿來“。阿梅和哥哥慌忙去準備,阿梅拿來了幾包父親生前愛抽的長壽煙,哥哥拿來了一本裸女封面的雜志……
傳統習葬禮的習俗不是想哭就能哭的,阿梅常常不知道何時“該哭”,何時“不該哭”。
阿梅總是在不合時宜的時候被要求哭,有一場她正在吃飯突然被道士叫去“該哭了”,嘴里包著還未下咽的飯就趕緊跑過來抱著棺材痛哭;刷牙的時候也被叫到“該哭了”,又趕緊過來邊刷牙邊哭……似乎很搞笑的一幕,卻看得人心里好難過。
守靈的夜里,哭哭停停了一天,筋疲力竭的阿梅與哥哥并排躺著。她說,以前聽人家講“累得像哭爸”,原來”哭爸“真的是這么累的事情。黑暗中哥哥打了她頭一下,他們一起大笑。而這笑聲背后掩飾著多大的悲痛,有些時候笑聲和悲傷是成正比的。
阿梅騎著摩托背著父親的遺照,行駛在那條她18歲生日那天,父親帶著她經過的路上。
那一日,阿梅吃著唯一的肉粽,阿爸特別叮囑別告訴哥哥,因為粽子只有一個,留給過生日的她。
阿爸教她第一次開摩托,她載著阿爸搖搖晃晃地上路了。
這一次父親還在阿梅身后,只是變成了一張照片。
阿梅在朋友面前說起父親離世的時候,輕描淡寫地說:“我也經常忘記?!逼鋵嵥前押蟀刖洳卦诹诵牡祝骸巴浤阋央x去。”所以會蹲在沒有人認識的機場角落不能自已的哭泣。
“在某班從香港飛往東京的班機上,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煙酒走過,下意識提醒自己,回到臺灣,入境前,記得給你買一條黃長壽?!?/p>
影片結尾的這段催淚獨白,承載了太多太多的牽掛與思念。至親至愛猝不及防的離去,而我們愛的習慣卻來不及一同離開。
平凡而偉大的父愛散發出的巨大能量,足以觸動最敏感的心,那些不起眼的細節,那些平凡的話語,那些內斂的情緒,都讓人深深感動。
飽含的深深的眷戀和不舍,才是影片真正所要表達的。最愛的那個人,他永遠都在,在你的血液里,在你的心里面。
蕭煌奇的《末班車》:
空著手 猶如你來的時候
緊皺的額頭 終於再沒有苦痛
走得太累了 眼皮難免會沉重
你沒錯 是應該回家 坐坐
鳴笛聲 悄悄地刺進耳朵
這一次揮手 恐怕再沒機會問候
最後一遍了 換你躲進我雙肘
像靠在 曾搖動我的天空
別說話 淚水你別帶走
鏡子里的我 已留下你
輪廓上的笑容
別回眸 末班車要開了
你不過先走 深愛是讓
不舍離開的人 好好走
別牽掛 約好我們再見
散步的午後 要像從前
再挽著手敘舊
別逗留 末班車要開了
路到了盡頭 回頭是爲
永留心口的人 好好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