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04
收獲:
1、課程回顧
不知不覺導圖課已經學了3個月了,學習了五感和古詩兩個大的主題模塊,現在回顧起來有收獲也有遺忘,翻看之前的記錄,每節課后的收獲都是滿滿的,但現在真正用起來的切寥寥可數,自我安慰遺忘是正常的,可喜的自己和小寶多多少少都收到了課程和老師的影響,例如感覺已經是我和小寶日常經常會聊到的一個話題了,韻律游戲也成為了我們的日常親子活動,我現在絲毫不會擔心小寶上學后拼音問題了。當然那些遺忘的部分還需要時不時的回過頭去看一看,想一想,領悟一下思考怎樣運用起來。
2、打卡練習
老師設置的打卡練習真的太好了,有深度、有難度,更有價值,只有在老師的引導和打卡督促之下,自己才能夠思維跟上線,不松懈掉隊。我真的感覺這種打卡練習是對我的一種訓練,不單單是對孩子,因為我是孩子的引領者,只有我走在了前面才有可能帶著孩子走,如果只是把孩子領到一條路面前說你去走吧,而我只是在一旁看著,結果只能是失望,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走,只有我自己先上路,走在前頭,孩子才能學習跟上來,走下去。而我的堅持也需要在老師的引領下,我會把思維放在這里,如果哪一天沒有了老師要求,我也會自然的松懈下來,所以我要緊緊地跟著老師走,希望可以在老師還帶著我的時候一直走著,走熟走順。
3、問題討論
針對老師給出的我和安安打卡案例我們進行了討論,果然討論是打開思路的絕好方法,又收獲了很多之前沒有想到的原因,也意識到一個事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問,引發孩子更多的思考,奕超也給出了在孩子提要求如何讓孩子思考和表達的實用方法,真不錯!
另外大家還對吃零食進行了討論,我感覺大家都不喜歡孩子吃零食,都是限制孩子吃零食的,因為零食不健康,有很多添加劑,傷脾胃,影響正常吃飯,這些我認同,但我想到的是吃零食這一行為的背后隱含著什么?丁丁真實的告訴我們他們在學校半天后回到家真的很餓,這是孩子的真實感受,但這只是生理需求,只要家長保證在孩子回到家就有飯吃就可以避免零食了?但是如果不能保證做好飯呢?難道吃零食只是一個生理需求嗎?不會有心理需求的原因嗎?難道回到家吃的零食不是家帶給我們的自由感和滿足感的體現嗎?
事后我一直在想為什么說到零食大家都是拒絕和否定呢?是零食真的不好,還是家長先入為主的定義了它不好,然后用自己的觀點來控制孩子?控制零食真的有用嗎?我們其實都知道越控制越反抗,手機、游戲是這樣,零食不也一樣嗎?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正視這個問題,接納孩子的需求,允許孩子吃零食,同時和他一起討論零食的好處和壞處,告訴他自己的擔心,和他一起想辦法怎樣不讓零食影響正餐,在飯還沒好的時候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他不吃零食?不是在看到孩子的同時又跟了孩子一個思考的機會嗎?讓孩子正確的認識零食又學著自我控制不是要比心不甘情不愿 的受別人控制更好嗎?家長能夠提供沒有零食的環境很好,但讓孩子在有零食的時候不依賴零食不是更真實嗎?每一個問題都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臺階,應該讓孩子自己走上去。
以前我也很抗拒孩子吃零食,尤其是老人經常性的買零食,家中零食不斷,同時還總是孩子不吃飯,更加加劇了我對零食的抵觸,但是抵觸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雖然現在不和老人一起住,每次從奶奶家回來都會帶回來很多零食,但是現在我不再擔心零食了,因為孩子在心理上不缺零食,零食對他的吸引力已經不強烈了。即便是他喜歡的他也會控制住自己,例如上周日去游泳前給了他一塊巧克力補充體力,回到家后他又去拿,我說今天不能再吃了,他問“那我周四游泳的時候可以吃嗎?”我說“可以?!庇谑撬亚煽肆Ψ旁谧雷由希钡酱丝?,巧克力還安安靜靜的放在哪里,因為被允許,所以可以輕松放下。今天他會不會再想起來我不知道,其實也無所謂。
我們常說看見孩子,怎樣是看見孩子?看到他的需求,允許他的需求存在,給到孩子足夠的接納和安全感,我們所謂的擔心應該就不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