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陣陣的蛙鳴聲叫了一夜,天剛亮又被一大群雀鳥聲把我吵醒。聲源來自鄰居門前的池塘和塘基上的桑樹。池塘里有大群的青蛙和蛤蟆,因為附近的田地還沒插水稻,沒有水,發情的蛙都跑到池塘里來了,而塘基上的桑樹掛果累累,引來了大群的鷯哥,東雞郎以及其它叫不出名的鳥來爭食,真是熱鬧極了。
? ? 既然醒了,睡不著,干趣起床。今天肯定又是一個春光明媚的好天氣。我忽然記起,曾經在牛角窩山采摘靈芝時,在一條小溪中一個小瀑布沖開的小潭邊里,發現了一段琥珀木,有幾個節枝特別明亮堅硬。由于帶著靈芝,不方便把它取回,而留下來。
? ? 今天剛好有時間,天氣又好,不如再次上山,春游一次,順便把琥珀木帶回,作一個擺件,又何樂不為呢?想干就干,吃完早餐,馬上出發了。
? ? 走在春天的山路上,多姿多彩的山中野花竟相開放。那喇叭星狀紅色的是杜鵑花,純白色條狀的是風流果花,淡綠偏白色也是條狀花形的是勾沙婆花;還有淺綠帶黃色的妹仔錐花、金櫻花、野枚瑰花、山春花……。一棵棵、一族族、一片片、一群群的分布在青山上,象綠色海洋翻動的浪花,似天上的云彩飄飄,似夜空中的繁星點點,把春天的山野打扮的分外妖嬈。
? ? 因為惦記著那琥珀木,我無心賞花,擔心著是否會被趕山的有識人士發現被取走而空走一趟。
? ? 琥珀木,又叫松香木,俗稱松明。是高大的松樹干枯倒塌后,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腐爛,留下最精華的樹根樹節部分,堅硬明亮。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近年來,很多人把它叫作“琥珀沉香”用來制作手串珠子。也有直接作為擺件,顯示自然之美,更有作為木雕材料,而受到了很多人士的青睞。
? ? 從前,村民把琥珀木作為引火之物或照明之用,使山野上的琥珀木被毀于爐火之中。又因為松樹的生長期長,又是國家禁止砍伐的木材之一,野外山上的大松樹常被偷伐者冒險違法偷鋸為砧板之用。這就難有自然腐爛留存的琥珀木了,所以,現存于山野上的琥珀木,顯得稀少珍貴。
? ? 凡山多險峻,山谷懸崖危。要到發現琥珀木的地方,要經過一條V字形的山谷。山兩邊都是懸崖峭壁,石縫中生長著很多奇根幽樹,峭壁以上山體是茂密的森林。一條小溪從山谷深處流出,發出嘩嘩作響的流水聲,伴隨著春風吹動樹林發出的磨擦聲,帶著花香,象是大自然之神在吹奏著春天的旋律在回蕩。
? ? 前面有一個瀑布,有十多米高,人不能上,在山左邊的山壁上,有些剛能放下腳的凹位,沿著這些凹位,抓著小樹枝住上爬,攀到瀑布頂部,有一條崎嶇小道,沿著小溪往山谷深處廷伸。這一段路比較平,能夠舒暢地觀賞沿路的奇巖怪石,幽藤野蕨,腐竹朽木。令人千頭萬緒,呼吸著帶著花香的青新空氣,聆聽著大自然的脈搏,此情比景,不覺心曠神怡,只有優越的社會制度,才能保護好這樣美麗的山山水水,使得與日月同輝。
? ? 突然,前面被一個山崩塌方擋住了去路,雖然崩塌的面積不大,塌面還沒有長出新的植物,滾到坑底的石頭擋住洪水沖下的枯枝腐木,與沙石混在一起,填平了一小段山坑,溪水從平面上流過。
? ? 我慢慢地攀石而上,突然,在塌方的邊緣上,露出一小段黑色的爛木頭,仔細一看,爛木頭布滿了象針孔大小的小孔點,木身已經腐爛出很深的溝,有些地方已經穿了孔,樣子古怪似風化了的頁巖石。
? ? 腐柴朽木見得多,象這樣布滿小孔的朽木還是少見,于是,我好奇地把它拔了出來,它輕漂漂的,如同抓到了一塊塑料泡味品一樣。約有四十多公分長,直徑最大的地方約有二十多公分,中間腐爛部分還剩四五公分。
? ? 我用力一抓,以為它一抓就碎,它居然不爛,只有表面的腐木脫落,再拗斷中間部分來看,斷面布滿了白色的小園點,鑲嵌在淺黃色的木質上。咦!原來它腐而不朽,里面材質并沒有腐爛啊!這樣的材質,我還沒有見過,它一下子打動了我的好奇之心。
? ? 再仔細地看剛才拔出它的地方,這是沙石黃泥混合的土層,約有2米高,下面深度不祥,坡度約45度的山腳。那就是說它已經被這厚厚的山土埋了不知多少年代?而且手中的腐木不象是樹木的木質結構,它更象是一種蕨類植物,想象它生前的直徑,最小也有三十多公分至四十公分的大樹。
? ? 現在山上最大的嶡類植物是桫欏樹,最大的直徑也才十多分(這里又沒有蘇鐵),究競它是什么蕨類呢?
? ? 于是我打開手機,上百度上一查,啊!:蕨類植物是最古老的一個植物群,在下泥盆紀就已經出現……到石炭紀為極盛時代,全球遍布高大的蕨樹森林…….后來的生物大滅絕或地震成了煤和化石。到侏羅紀又展生了一系列新蕨類……
? ? 但是,手上這塊腐木并沒有化成煤炭及化石,從木質上看,它介乎于蕨與樹木之間,估計是這些山體形成之后的首批生物居民,后來又滅絕倒下,被山上雨水沖下的泥沙所淹埋至今。
? ? 哇!這塊腐爛的東西,居然有億年之久?會是侏羅紀之物?如果不是多了個心眼,它會被山洪沖到何方?混在枯枝落葉沙石泥土中慢慢地腐化,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
? ? 由此可以證明,遇事只有多留意觀察,去探索總有新發現。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會被遇上。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今日的巧遇,這是在接受大自然的饋贈,使人們認識和體會到大自然的杰作而留下的標本物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