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了幾天,家有兒女,這個話題,關注是肯定的。
沒有多少建設性觀點涌現。
一個明星出軌可以全民沸騰,事關國本的教育,倒是很克制,單純的吐槽已經算是熱心了。
回顧一下李代表的說法。
關于減輕學生負擔的問題,我建議從小學到初中和高中,將英語課由必修改為選修,由高考必考改為選考。這不是反對學英語,也不是取消英語。
李代表的理由。
如果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來計算,在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里,竟然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
作為一家教育投資公司的董事長,提出這樣的觀點,誠意是有的,勇氣是可嘉的,一語出來,令多少同行側目,特別是搞英語教育培訓的,比如俞敏洪,他是這樣說的。
取消英語考試這個舉措有點倉促,甚至比較魯莽。
俞敏洪認為:
學習英語現在不再是純粹的由國家決定了,學習英語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還告訴記者說英語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第二語言,即使是在美國、歐洲這些國家也都有第二外語的考試。這意味著現在的世界是互通的,并不是互相孤立的那種,所以說學習英語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
還有諸如經濟帳,時間帳,支持取消的人有道理,反對的也振振有辭。
少說廢話,表明個人態度,支持英語必修。理由:
1.人類史走向,從野蠻到文明。國家發展,從落后到進步。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看齊,是順勢而為。就像你會從農村走進城市,從小城步入一線城市,一樣的道理。選擇接近文明,不代表忘本,只是為了更好。世界前沿的信息,先進的理念,第一時間是英文呈現,英文好能搶占先機。
2.父母的素質良莠不齊,現在的學校,很多教學功能都推給了家長,但也不代表,所有的父母都有意識和能力輔導孩子,一部分家長可能搞不清楚,“選修”和“不修”的區別,反正學校不要求了,那就不用學了。即使搞清楚了,疲于奔命的家長,拖著孩子,小升初擇校,中考進重點,高考211和985,應付大考小考已經分身乏術,英語靠邊站的可能性很大。
3.學習什么,干什么,一開始,大多無趣,幾乎都要經歷:興沖沖開始——想放棄——外力刺激——堅持——再動搖——再刺激(可能是內力)——再堅持——......——抵達。這個過程,大多不美好,重點是在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自信,以及,熟能生巧后的喜悅。學好英語,也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能鍛煉一個人,有目的地行動,延緩滿足感。據說,延緩滿足的能力,是成功人士的標配。
4.不要低估人的趨利性,學英語的孩子背后是家長的焦慮,父母更清楚社會需要什么,這就像單位里的績效考核,你考什么,員工就干什么。社會上,單位里,明明數理化沒自己學得好,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就因為英語好,露臉的機會就多,出國的可能性更大,收入更高,生活更有質量,有啥理由不學好英語?憑啥取消英語必修?有幾個人工作生活中,用得上三角函數,牛頓定律,分子結構,怎么不把數理化給取消了?
還有一個操心點,假設李代表的話成真,那么選修后的英語誰來教?還得是以前的必修老師吧,那么改與不改又有啥不同?換個叫法而已,換湯不換藥。這個社會,從來不缺好想法,也可以定出好計劃,好的執行呢?很少。
建議:
1.調整英語學習的內容,不要天天饒時態,講語法,分析社會上的英語使用,重新修訂教材。
2.改變英語的考試考核方式,以應用為導向,讓英語發揮語言的作用。
3.多調研,多論證,從思想層面,到操作層面,給可行性創造可能性。
【結語】教育的本質不功利,教育的變現卻是功利的,英語學習也是如此,交給市場,好過口舌之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