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流亡過至少七座城市,跟隨過四個男人,兩次懷著前男友的孩子和現任結婚,她頑強勇敢,不向命運低頭,她是反封建的斗士,也許很多人包括我都沒有讀過她的作品,但卻知道她的緋聞。連她自己都說,我不知道我寫的那些東西以后還會不會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緋聞將會永遠流傳。她就是蕭紅,民國才女之一,她一生都在動蕩不安中掙扎,她31歲就死了,雖然“半生盡遭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但她真正活過、愛過、寫過。
電影《黃金時代》講述了蕭紅創作的黃金時代與四個男人的感情故事。有時候看完一部電影,就想要了解這部電影的導演。導演許鞍華說,蕭紅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把蕭紅的問題弄清楚了,我自己的問題也就清楚了。許鞍華會有什么問題?她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一生沒有緋聞,本人一直單身。這樣的導演,她和蕭紅會有什么共同的問題?如果有,也許就是,如何在世俗的條條框框下,堅持自己的理想,發揮自己的才華。
蕭紅出生于黑龍江哈爾濱市呼蘭河區的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父親薄情,只有祖父讓她感覺到愛和溫暖。只可惜,祖父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也許是因為親情缺失,她才會有情感依賴癥,把愛情當做救命稻草緊抓不放;她和魯迅的情感,也許就是她對祖父的移情。
二十歲時,父親將她許配給小官僚之子汪恩甲,為了反抗家庭包辦婚姻,她與有家室的表哥陸哲舜一起出走,在北京求學,同居,被家族不容,斷絕經濟支持。
表哥退卻后,無依無靠又無經濟來源的她找到了未婚夫汪恩甲,與他在東興順旅館同居,在她懷孕七個月時,他們已賒欠旅館六百多元食宿費,汪恩甲借口回家取錢,從此杳無音訊。挺著大肚子,交不起房費,她被扣在旅館的一間小倉庫當人質。
她給哈爾濱《國際協報》寫信求助,副刊編輯委托蕭軍去探望。兩人言語投機,彼此傾心。當蕭軍看到她的詩、她的畫,被她的才華吸引,影片中有一段老年蕭軍對當時自己的心理描寫:“這時候,我似乎感覺到世界在變了,季節在變了,人在變了,當時我認為我的思想和情感也在變了,出現在我面前的,是我認識過的女性中最美麗的人。”蕭軍找不到解救她的巨款,一場洪水給她帶來了福音,她趁亂逃跑,和蕭軍生活在一起。蕭軍做家庭教師,勉強維持著生活。雖然窮困潦倒,但是有情飲水飽。蕭軍將她帶入文壇,蕭紅從此走向寫作之路。他們寫信結識了魯迅,她的《生死場》便是在魯迅的幫助下出版的,而蕭軍也出版了《八月的鄉村》,他們的物質生活逐漸好了起來,而他們的愛情卻漸行漸遠。蕭軍主張的愛情是“愛就愛,不愛便丟開”,他和蕭紅生活期間,他和一個叫陳涓的女子明鋪暗蓋,還搞大了朋友之妻許奧華的肚子。他打了她,臉上種了,許廣平和梅志詢問,她卻為蕭軍掩飾說自己不小心碰的,結果蕭軍罵她撒謊不要臉。蕭紅的身體和心靈布滿了創傷,于是和蕭軍公開分手。而我認為自始至終她是深愛著蕭軍的,因為深愛,才會受傷。影片有一段蕭紅在香港看望梅志一家,當梅志把蕭軍在蘭州結婚的照片拿給蕭紅看時,蕭紅的情緒一落千丈,眼眶深潤對梅志說“我先走了”。
接下來是端木,傷痕累累的蕭紅又懷著蕭軍的孩子,此時,只有端木能給給她一絲溫暖。于是蕭紅和端木結婚了。在婚禮上,蕭紅講了一段話:“掏肝剖肺地說,我和端木蕻良沒有沒有羅曼蒂克的戀愛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我深深感到,像我眼下這種狀況的人,還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卻做了犧牲,就這一點我就感到十分滿足了。”可是事實證明,蕭紅再一次做出了錯誤的決定,端木性格懦弱怕事,在武漢、在香港多次拋下分分鐘會有生命危險的蕭紅離去。
最后一直在蕭紅身邊照顧病入膏肓的蕭紅的人是她弟弟的朋友駱賓基,他接受了端木的幫助,答應留下照顧蕭紅,他也是后來寫蕭紅傳記的作家。蕭紅在貧病交加中堅持創造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說,其中《呼蘭河傳》被香港“亞洲文壇”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第九位。她終于在日軍的轟炸中缺醫少藥地死去,僅僅31歲,在她創作的黃金時代離開了這個世界。
全片最讓人心疼的一個鏡頭是,蕭紅被端木丟在武漢,大肚子的她拎著三大包行李,摔倒在武漢的碼頭,爬不起來,沒有趕上去重慶的夜班船,直到快天亮被人拉起來。而這一段又讓我向想起蕭紅和蕭軍第一次見面聊天室時,蕭軍問蕭紅,你為什么還眷戀著這個世界?你現在自殺的條件如此充足。蕭紅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點能讓我死不瞑目的東西存在,就因為這一點,還能維系著我。
全片最明快的一個鏡頭是,蕭紅在魯迅家,穿了一件顏色鮮艷的紅色上衣,問魯迅,周先生,你說我穿這件衣服漂亮嗎?魯迅說,嗯,不大漂亮,紅上衣要配紅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就不行了,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很渾濁。魯迅幫助過很多年輕人,男男女女數不清,蕭紅就是其中之一。他大力推薦他的作品,為她寫序,找人給她寫后記,如數家珍地點評她的小說。蕭紅之所以名揚天下,與魯迅的幫助有很大關系。蕭紅是他認為最有影響力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并認為她很可能成為丁玲的后繼者。蕭紅和蕭軍感情不和期間,多次往魯迅家跑,一坐一整天,如果一定要說蕭紅和魯迅之間有什么私情,那就是魯迅對蕭紅如女兒般的疼愛,蕭紅對魯迅如祖父般的依戀。
駱賓基問蕭紅,你為什么能和端木一起生活三四年呢?蕭紅說,筋骨若是痛的厲害了,皮膚流點血也就麻木不覺了。影片最后的鏡頭是蕭紅死后,駱賓基在一個小攤上放了錢,抓起一把彩色的糖,他沒有要找錢,他把買來的糖一口塞在了嘴里,他吃著糖卻哭了,留下了眼淚。看到這一段我也哭了,為蕭紅,也為人生,生活總有苦澀,無論吃多少糖。
蕭紅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她的一生都在苦難中掙扎,她不向命運低頭,她永遠做自己,而不是別人會喜歡的那個人。雖然她31歲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可她是真正活過,愛過,寫過。她貧窮過、饑餓過、也風光過;她有如魯迅、白朗、梅志、聶紺弩一樣愛好文學的好朋友和生死之交;她曾和蕭軍深愛;她留下了《生死場》《呼蘭河傳》等膾炙人口的小說。
比起很多活到80歲的人,他們按照父母的期望選擇學校、專業和工作,迫于社會的壓力相親交友,依照父母的意愿結婚生子,他們從來都依照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做事,他們仿佛沒有了自己。而蕭紅活得那么熱烈,她的一生都是飽滿而豐富的。雖然她一再選錯了男人,雖然她也許并不幸福,但是她從不抱怨愁苦,她勇敢而頑強地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很多人把她當做反面教材,而我始終覺得她是值得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