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遇上東方宗教,這是讀完本書的最大感受。哲學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分析人生的本質,宗教從因果和緣起緣滅對人生進行另一種詮釋。雖然我們從小就知道佛教,但真正了解有多少?這本書提供了對于佛教更直觀的印象。
1.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
佛教不講本原,不講靈魂,但并不影響生命的延續。佛教認為,生命相似相續、不常不斷;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人死如燈滅般的虛無。過去的經驗累積為現在的生命狀態,現在的生命經驗成為推動未來生命的力量。
其他宗教往往建立一個萬能的神,世界是神造的,人的命運也是由神決定的。除了神的恩賜,人沒有能力拯救自己。佛教否認萬能神的存在,認為一切由心創造,由因緣因果決定。人的身體、語言和思想行為,決定了生命的未來走向。修行是為了擺脫迷惑,開發自我覺醒的力量。
在中國哲學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儒家或道家,但它們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儒家,不思考終極問題,包括生死問題、心性問題。這和我們民族的實用品格有關,也和教育有關。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過于關注國家、社會、家族的層面,很少關注人的精神層面。它主張的道德,是為社會的穩定服務的,關注的是如何做人和治理國家,而不是人的精神上的提升。
2.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
1) 無常
佛法以緣起的眼光看世界,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空的。佛教立足于無常,讓人接受無常,順應變易;西方哲學立足于永恒,試圖尋求變易中的不變,無常中的永恒。
無常為什么會成為痛苦?是因為人有一種永恒的期待。如果沒有期待,無常不過是一種現象,就像春去秋來,云卷云舒,花開花落,只要接受這種變化,就不會因此傷懷,還能欣賞到不同的美。
生命的延續就是緣起。緣起有自身規律,那就是無常,就是有生有滅,這是它的真相。緣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因果性,有果必有因,緣是有來歷的,應該珍惜。另一個是偶然性,許多因素湊到一起才會發生,這些因素完全可能沒有湊到一起,所以緣又是偶然的,不可執著。
如果不是無常的話,事物就永遠是壞的或好的,再努力也白費功夫,那才真正是不公平。
2)生死
佛教對生命的認識是緣起論,現象不是固定不變的存在。我們所做的一切會形成業力,這是推動生命流轉的力量,也是決定未來去向的力量。但這種力量會隨著行為、語言和心念不斷發生改變。
對生死的恐懼,很大程度上的確來自對明天的未知,不知道歸宿在哪里。事實上,未來取決于今天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把握當下,就是把握未來。對自己的每個行為都有把握,就不必擔心未來的歸宿。
修行者在明心見性后,體認到生命內在的覺性,對生死不再有任何疑惑和恐懼,從而來去自如,坐脫立亡,生死自在,對于自己未來的去向充滿著信心。
了解生命的規律,就知道如何改造生命,將自己導向更有價值的未來。通過信仰建立一份依賴,并遵守相應的戒律和修行,從而看清塵世的虛幻短暫,對未來去向充滿信心,知道那將帶來更好的處境和更純凈的快樂。
3)自我
心和性的關系,也許可以這樣來歸納。一個含義是,由我執導致的心理活動會積累成為不良的習性。另一個含義是,去除我執,就能回歸清凈心,洞察無我之本性。
當自我封閉的時間長了,人就會和外界產生疏離感,只有那些自我認定的東西才和“我”有關,比如我的家庭,我的事業。所有這些一旦貼上“我”的標簽,就變得重要并具有排他性。對自我的錯誤認定,常常是心理疾患的癥結所在,而真正徹悟了無我的道理,附著在自我假象上的一切糾結、煩惱就一掃而光了。
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選擇中,這個選擇往往是由錯誤認知和不良需求決定的。只有對生命有了深刻認識以后,才知道人生的價值究竟在哪里,知道應該選擇什么,舍棄什么。
很多人迷戀自我,覺得這個“我”是天下最重要的,其實這個東西是非常偶然的,按照佛教的說法,就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沒有自身的本質。這里特別關鍵的是,從根本上否定“我”,所謂的“我”只是一個偶然造成的現象。
外在的身份、地位、家庭關系不是自我,自己的情緒和觀念也不是自我。所有這些東西實際上遮蔽了自我。觀念和情緒具有巨大的力量,人們往往被這兩樣東西支配著,很少去想一想自己所接受的那些觀念到底有沒有道理,讓自己陷入強烈情緒的那些事情是否真的重要。
無我并不是要否定這個生命現象的存在,而是要否定對“我”的錯誤認定。比如我們把身體當作是“我”,把身份、地位當作是“我”,但所有這些和生命只是暫時的關系,是來自后天的自我設定,并不是真正的“我”。把這些當作是“我”,會產生貪著,遮蔽對生命真相的認識。佛教所說的“無我”,是要否定對自我的錯誤認定。否定之后,才能看到“我”的本來面目。
4)輪回
輪回的思想,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長度。如果不認識輪回,生命只是一個短暫的片段,是沒有長度的,對生命的認識也是不完整的。唯有人人皆有的佛性才是天生的,其他一切都是生命中的積累,是無盡輪回中的積累。
佛教認為,人在六道和三界流轉。六道是代表六種不同的生命形式,而三界則是對六道之一的天道的區分,即前面所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包括天、人、阿修羅和地獄、餓鬼、畜生,屬于六種不同的生命形態,每一道又有不同的生命層次。六道的所有眾生,當這期生命結束時,會根據往昔業力,轉投新的生命形態。所謂業力,就是由不同行為積累的力量。由善行積累成善業,惡行積累成惡業,進而由善業導向善道,由惡業導向惡道。
人類既有離苦得樂的動力,又有聞思修行的能力,是六道最重要的中轉站,也是我們超越輪回、改變命運走向的契機。
3. 佛教修行與覺醒
生命有迷惑和覺悟兩個系統。迷惑系統中有種種心理活動,佛教將之歸納為貪嗔癡,其中又以癡為根本。癡就是迷惑,由此引發貪嗔之心,對喜歡的想要占有,對不喜歡的加以排斥。佛法的核心目標,是從迷惑走向覺醒,一方面要解決各種負面心理,一方面要開發生命中無限的潛能,即佛菩薩那樣的大智慧和大慈悲。
佛教所說的覺醒,是對生命如實、透徹的認識,它是生命內在的強大力量。真正的覺醒,是以如實的認識為基礎,進而落實到心行,開啟生命內在的覺性。只有這樣,才能走出迷惑的泥潭。他知道世界真相是什么,不會有認識上的迷惑;他知道怎么做才是自利利他的,不會有選擇上的矛盾。對于這樣的人來說,有什么值得煩惱,有什么可以痛苦的呢?覺醒的意義正在于此。
戒律的目的是物質生活的簡化,禪定的目的是心念的簡化,這兩種簡化是通向覺悟的必由之途。
唯識以三性的理論,將對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層面。一是遍計所執相,是由錯誤認識顯現的境界,包括對自我及世界的錯誤認知和執著。這種境界感覺上有,而事實卻是沒有的。二是依他起相,即條件具備、如實顯現的現象和關系,由能認識的見分和所認識的相分組成,是假有的。三是圓成實相,指一切現象的真實本質,即真如、空性,這是般若智通達的范疇。唯識學認為,只有樹立正見,開啟智慧之后,才能擺脫遍計所執相,正確認識依他起相,進而通達圓成實相。否則,永遠戴著有色眼鏡,活在錯覺中,看不到世界的真相。
對佛法義理的接受,有“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從對法義的相信和理解,到通過實踐,真正體認空性,才被稱為證信,即證得的信仰。隨著對佛法的理解、認識和體證,信仰程度在不斷深化,純度在不斷提升。佛教信仰不是簡單的相信,而是伴隨著整個修行過程。
4. 圓滿的境界
1)勝義空性
《解深密經》說到勝義空性有四個特征:一、超越語言和二元對立,二、超越理性思維,三、與現象的關系不一不異,四、遍一切一味相。事物的存在是個體現象,而空性是整體、共相,所以“一”才能和“一切”聯系起來。換言之,宇宙中任何一個點,都可以和整個宇宙聯系起來,因為它們有共同的實相。
人類認識世界的程度,取決于自身的認識能力。如果這種能力來自經驗,由于經驗是有限的,由此而來的認識也必然是有限的,無法直接抵達無限。從佛法角度來說,眾生本來就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只是在現有生命狀態下隱沒不見,需要將它開發出來。一旦開啟這種智慧,就能遍知一切,無有遺余。心的本質就是宇宙的本質,認識心的無限,也就認識宇宙的無限。
“不思善,不思惡”,在一念不生之際回光返照,才能頓悟本心,徹見實相。在思維或意識層面得到的所有認識,是思維制造的影像,并不是真相。佛法修行的根本,是開顯自身本具的覺性。有了這樣的智慧,才能擺脫認識上的一切迷惑,通達實相。
了解到一切現象的無自性,是通達空性的關鍵。同時也唯有通達空性,才能真正體會到一切法無自性。
2)解脫與自在
解脫就是徹底的休息。通過禪修平息內心所有躁動之后,證得空性智慧。安住于空性的狀態,才能體會到生命內在的安靜和喜悅。這種來自空性的喜悅是純粹的,不夾雜任何痛苦。
心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樂的源泉。人在什么時候最容易快樂?內心沒有任何羈絆,自由而清凈的時候。佛教講人生是苦,主要是指凡夫的生命,指這些以迷惑煩惱為基礎的生命。一旦解除迷惑和煩惱,成就智慧、慈悲的生命品質,就是清凈、自由而快樂的。
涅槃有息滅的意思,與之相近的還有寂靜,是平息內在煩惱和躁動后,生命所呈現的高度寧靜的狀態。我們之所以動蕩不安,混亂浮躁,是因為內心有各種迷惑煩惱此起彼伏。這些躁動背后,還有本來清凈的覺性。換言之,每個人本身就具有涅槃的潛質,只是這種狀態被遮蔽了。
對已經擺脫迷惑煩惱的圣者而言,生命是在無限的喜悅中。心的本質是空性,它能源源不斷地帶來喜悅。
什么是自在?一是沒有困惑,即認識的自在;二是沒有煩惱,即心靈的自在。自由建立在自在的基礎上。
3)智慧與慈悲
如果說智慧是生命的覺悟,慈悲就可以理解為對別的生命的同情。
智慧和慈悲猶如雙翼,保持平衡,才能展翅飛翔。因為慈悲,智慧不落入自私;因為智慧,慈悲不落入執著。
5. 對本書的總結
1) 認識達到什么程度,世界就在你面前展現相應的廣度和深度
世界是多維的,每個人看到和生活的世界各不相同。思想的深邃,決定了自己所能看到的世界的深遠。
人生在世,向外尋求成功無可非議,但倘若只有這一個目標,未免格局太小,境界太低。目標小而低,其結果必定是達到了沒有大歡喜,達不到則有無窮的低級煩惱。人生不可缺少大而高的目標,最大最高的目標就是向內尋求覺醒。
隨著認識的不斷加深, 世界也越來越豐富和生動。一旦到達覺醒狀態,世界將呈現出更加多彩斑斕的不同層次。
2)佛教回答了一些關于人生本質的問題
我們從何而來?往何處而去?為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賦?為何要心懷善念行善事?什么是緣?自在?“自我”是什么?世界的本質又是什么?為什么要修行?……
不同的宗教對這些問題有不同的回答。不能說佛教的回答是最完美的,但卻是有邏輯、可以自圓其說的,是對世界和人生的一種詮釋。
歸根結底,人生是一個尋求信仰和歸屬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