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我歷經磨礪而愈發精粹的真·價值體系有三大支柱:進化為樂(原先為成長為樂,今年修正表述,本質相同,進化更為精確),萬物皆備于我和科學精神。這里我的科學精神并不是可證偽、可證實、可重復那套方法論,而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求索,比如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永不滿足的好奇心,所以我的體系三大支柱是相輔相成的,有求索精神才會以進化為樂;想要進化為樂,才會萬物皆備于我;有萬物皆備于我的氣度,才能求索不窮。就是這套核心價值觀讓我不停折騰、不斷進化,雖然過程曲折痛苦,卻是暢爽之極。
既然進化是快樂的源泉,只有不停的成長,迫使自己更加適應時勢的發展,才能滿足內心孜孜的追求,至于過程中是否有磨難(一定會有),是否會痛苦,是否會失敗,行動前是壓根就不在考慮范圍內,唯一思慮的是:付出的時間精力在不在可以有利于進化的事上。
自小養就的向所有人學習,“萬物皆備于我”是真實融入骨血的生理本能,在無形中像機器人一樣可以瞬間發現別人的優點或者值得學習的地方,從這個角度看,我的生理機能就是選擇性定位比我強的人,就這樣永遠都處在強勢同儕圈內。雖然一直就是這么身體力行的做,但以前沒有形成理論根基,近兩年閱歷更深,圈層更高,逐漸才意識到進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挑戰極限。
刻意練習的根本就是一點點的挑戰難度,以健身為例,不管是有氧還是力量訓練,每天增加一點點就是挑戰極限,第一天做20個俯臥撐做到力竭,第二天加一個,以此類推,效果極其顯著。成長也是一樣的道理,游刃有余的事情不具備鍛煉性,要主動迎難而上,有效進化的訣竅在于和困難格斗,比自己強、超出自己真實能力范圍的難題才能激發突破的潛力,而挑戰成功就需要昨天文章主要論述的“萬物皆備于我”的另一層含義“借”了。
杠桿是資本操作的秘訣,別看巴菲特口口聲聲勸誡大眾不要加杠桿,他自己50歲后財富呈指數級增長靠的就是浮存金這個大杠桿,只不過大多數人缺乏扎實的金融知識以及過硬的心理素質,加杠桿只會加大自己的危險概率,就像崆峒派的七傷拳,內力深厚修煉延年益壽、威力無窮,內力不夠就強行修煉,只會是一練七傷,但凡是金融巨富,沒有一個不是加杠桿賺取的指數級財富積累。
我自己是杠桿的極大受益者,也不止一次的強調:所謂資產配置就是占各國政策的便宜,這個便宜主要就是寬松的金融杠桿。從最初在北京加杠桿炒房,后來又在全球范圍內做資產配置,所有的功課不過就是找到更合適的杠桿撬動資產流動性,就這么通過“資產<-杠桿->資本”的相互轉化,完成了財富的快速積累。我的金融財務知識就是為了用好杠桿,中間涉及的流程、細節操作是需要精準和長期錘煉的,扎實的銀行、金融部門關系,市場套利技巧,信用卡空轉,朋友之間的資金池,都需要長時間的鋪墊和培養,每一個節點都踩得準,背后有無數的分析、努力和付出,這都是內功的修煉,沒有這修煉,杠桿就會隨時給你上一課血淚教訓。
正面挑戰比自己量級高的資源,本來是沒資格站在同一擂臺上,為了有效進化,只能是想方設法的打大仗,借對等勢力甚至更高勢力,自己參與其中,就能既保護自己又學到高量級的操作手法。只是想要借勢,不僅要判斷趨勢,更需要以強橫的信用來借取高量級資源的機會,就像想要貸款或者加杠桿需要長時間的信用累積,現實中更是要提前不知道多久就得鋪墊,而且你永遠想不到什么時候遇上的什么人就會在關鍵時候給與幫助,所以最關鍵的是平時就秉持固有價值體系,積極尋求進化之道,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反應背后的積累與涵養素質,萬般無小事,把盡可能多的道理變成習慣,自然而然最顯性情。比如我自己,除了在自己領域內的戰績之外,每天都有日課作為約束,每天寫文章就是信用的點滴積累,你得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展示出來可貴的確定性,這些都是日后某一刻借勢的本錢。
野蠻進化需要挑戰極限,挑戰極限需要借勢,借勢就得有“萬物皆備于我”的認知,而這是需要自身有長時間的打磨積累,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把自己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