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那天一大早,老媽打來電話問我:起床沒有?做的什么早餐吃,最后告訴我,你記不記得今天是父親節,一會兒記得給你爸爸打個電話,別忘記啦!老媽打電話是怕我不給老爸電話,讓他失望。越長大和老爸的交流越來越少。其實在母親節過后,特意翻看過日歷哪天是父親節,早上很早醒啦,猶豫著要不要打電話。接過老媽的電話,果斷的撥了過去。
我:“喂,爸爸”
老爸:“干嘛呀?”
我:“今天是父親節,祝你節日快樂!”
老爸:“……(停頓了一會兒),今天回來吃飯嗎?”
……
掛斷電話后,想起與老爸有關的種種。不是語言的表達,而是老爸做的一些事。就是這樣,語言表達上很粗糙,做的事情卻很細膩。
從小時候起一直在市里讀書,但是因為奶奶的原因,我每天上學、老爸每天上班一趟至少要奔波四十分鐘。奶奶住老家習慣了,不愿到市里來,老爸也不放心讓奶奶一個人孤獨的住老家的房子,就這樣,我們開始幾乎每天的奔波。老媽是醫生,在我的印象中,從我記事到現在都很忙,不分節假日,所以接送我上學的任務全部在老爸那。老爸每天都起很早,到時間點叫我起床,還給我扎過小辮。不管我早上多么不愿起來,他總有辦法讓我起來,因為這樣在小學時我從沒遲到過。后來三年級被選入學校鼓號隊,每天早上練習,老爸陪我一起四點多起床,五點多到學校,從沒有怨言。那時候不管春夏秋冬,大太陽或是下雨、下雪,老爸除了出差、開會時,會讓家里其他親戚接送我以外,其他所有時間都是自己接送我。那個時候我特別羨慕能自己回家或是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回家的同學,而我每天放學就被老爸帶回家,或是他有事情要一直在學校門口的打字復印店等,一直到他來接。很久一段時間不是很理解,鬧情緒,想自己回家。在五、六年級的時候,偶爾才有機會自己坐公交車回家,后來才知道,剛開始老爸都有在后面跟著。原來他覺得“小女孩,一個人回家危險多,他不放心。”記得高中有一次放假,要搬書和寢室用品回家,給老爸打電話說好放學來接我,等了好久,一直到同學走的差不多的時候才來,我很不耐煩的說:“早知道,我讓同學幫忙把東西搬一下,自己打車回家的,不叫你的”,老爸卻說:“開會來晚啦,你記著,不管什么時候我說來接你肯定會來的”就這樣我心里滿滿的感動。
這一接一送,小學每天都是如此;直到我小學畢業,中學起住校,改為一周一次;后來高中也住校,改為半月一次;再后來去外地讀大學,改假日回家的時候,到火車站接送;工作以后,是他和老媽的電話叮囑。其實住了這么多年的校,我早已經很獨立啦。可能在他心里我永遠是個小女孩吧。
漸漸長大,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老爸的交流少了,但是每次有什么事情還是會打電話,詢問老爸的意見和建議,老爸通常會說:“你現在工作了,很多事情自己去悟。”剛開始很迷茫,也會生氣他沒有給意見,倆人性格里面都有火爆的一面,一度吵到沒怎么說話。后來慢慢的發現好多事情需要自己去經歷,去體會,才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獨立起來;要有自己處事的方式方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生這個氣,是自己不成熟的表現。
老爸就這樣極少用言語表達對我的愛,總是在行動中滲透,很深沉。我對“父親”的理解,就是父愛如山。
家里都不是感情外露的人,很少用言語表達,但是我以后要慢慢改進,該表達的時候表達出對父母的愛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