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拖延癥,我也就不用什么學術用語來說明了,簡單的說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到明天,或者放到后面,結果安排越來越往后直到事情擠壓的更山一樣,最后自己卻無能為力。
躲避,懶惰等行為都是人本能反應,因為從舒適角度來說人大多都是不愿意改變原有的行為習慣。下面有三個小方法,非常適用于生活工作領域,相信我,你的拖延只是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中國有一句老話“萬事開頭難”,踐行,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十秒行動』
推動自己要去做一件事時,不需要告訴自己今天必須的完成,而是讓自己先做十秒行動。簡單到你無需騰出時間去行動,而是觸手可及。人的本能都是好勝的,大家常說圓滿緣滿,所以一旦開始了,就不會拖延。
『壓縮時間』
不論是打掃房間還是工作趕寫報告,學會記錄常做事物的時間。這樣你可以比較精確的計算出你做這件事的時間成本。當我們再周而復始去做這些日常行為時,我們嘗試著去壓縮時間,比如,這份報告我想在50分鐘之內完成,結果比歷史平均數據快了30分鐘。數據讓人信服,它告訴我們不可以稀釋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人。
『減法思考』
我有一個工作習慣,習慣將計劃前置,我會做好周計劃、月計劃、季度計劃。在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劃列出來,量化到每天。完成了一個計劃就擦掉一個,然后我發現我完成任務的時序性進度比大多數人都快。這個習慣不是天生的,是模仿學習而來,不僅僅適用于工作,更實用于生活。減法思考,讓我們不斷地趨近目標。你值得擁有
今日晨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7天讓你擺脫拖延癥》
作者:佐佐木正悟
對“拖延癥”頗有研究,并致力于將“立即行動的心理學”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0517-今日話題-】
【你有沒有經歷過一段特別難的日子,你是怎么走過來的?】
15年秋天被醫生誤以為患了某某癌,切片之前醫生表述了不樂觀的情緒。切片結束,我馬上回公司,去洗手間補好妝,當天集團董事長調研會。我全程職業化形象展現,我給自己一百分。兩天之后是虛驚一場,可是我也感覺自己是重生一樣。不想說這48小時是怎么過的,想了很多,想活著,想結婚,還沒孝敬父母……回憶所有的事,真的沒有一件事捶胸頓足,沒有遺憾后悔。我覺得自己挺了不起的,這個事情也從未對父母朋友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