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課越多,越發現自己對膽子小的學生反而更加關照一些。比如最近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因膽小害怕陌生的環境,來上學的時候老是哇哇大哭,而且越勸反而哭聲越大。后來實在沒有辦法就讓媽媽陪同孩子一塊兒去去教師,各種親親抱抱完了才依依不舍地和媽媽告別。來到教室時,別的小朋友都已經脫完外套,擺好書包,進入上課的狀態。而愛哭鼻子的那個才剛剛從情緒中緩和過來。于是上課的時候,會習慣性地會更關照一下,擔心他更不上。課外為了更好的讓他熟悉老師,我還專門拿出自己的半小時休息時間,和寶貝視頻聊天。
為什么膽子越小的同學反而會獲得老師更多的關照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上課過程中,如果孩子的表現比較好,那么老師會很放心孩子,覺得不用額外多給機會練習,反而擔心膽小的孩子掌握不好,會比較照顧孩子的情緒,經常會第一個點名作答。于是這個擔小的孩子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獲得了比表現一般的孩子更多的照顧。
盡管這只是一件生活小事,但卻蘊含著關于人性的深刻事實。給予弱者更多的同情心是人的本性,這樣也就是為什么之前有那么多”乞丐“月入幾萬的報道了。利用人們特有的同情心去獲取牟利。因為照顧弱者,會給我們帶來一種莫名的責任感,并且能從照顧他們中體現出自我的價值,會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愉快。有時候,即使知道這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不是絕對的公平公正,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在實踐的過程中流露出照顧弱者的傾向。所以面對膽小的孩子時,一方面是迫于需要照顧他們的情緒,一方面是我們覺得需要。
如何利用這個本性來產生對我們有利的結果呢?
首先,在兩性關系中,我們要明白,一味的占據優勢地位,一味占上風,另一半會不滿這種不公平的對待,當這種不滿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會爆發,會給雙方關系帶來不可逆轉的創傷。所以,人有時候要學會示弱,學會“膽小”。就像嘴越甜干的事兒越少一樣,膽小的人會更受人寵愛和關照。
其次,我們還能利用這個人性的特點來更好的認識自己。有人曾說過,一個班級里讓人印象最深的人便是成績最好和成績最差的。并且我也發現帶過的很多班級,一些表現平平的學生,很難引起我的注意力。所以我們也可以按這個標準給自己定位一下,如果自己性格本身比較平和,對很多事情沒有意見,有時是不是可以任性一下,切換一下我們為人處事的風格,讓自己不再那么普通。
最后,理性并意識面對熊孩子“膽子小”的特點。畢竟膽子小的孩子能獲得老師更多的幫助。生活中,我們遇事時難免會膽小,認慫。這并不是壞事兒,他僅僅意味著客觀事實和規律與我們的預期并不符合,如果我們能夠直面心中的恐懼,并通過理性的分析,來自我超越,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