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之汗

楔子二

一、逐鹿荊州

(漢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蜀之成都)

四月,雒城攻破,成都被圍數十日,城中步騎、吏民三萬余人出降,所獻布谷無數,蜀主劉璋廢,被遷南郡公安。

明年,江東使臣諸葛瑾來蜀,求還荊州南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五郡。

“恭賀左公將軍,益州獲定,荊益并囊。自赤壁一戰,孫劉二家聯盟,曹操大失南望,將軍既取荊南四郡,再領荊州牧職。吾主亦寬宏雅亮,資將軍以南郡,共拒曹操。前年,吾主欲協將軍,遣孫瑜共力圖蜀,競不得過江。茲受吾主使命,請將軍奉還荊州諸郡,以繼孫劉之好!”

“子瑜先生,君之所言,孤肺腑了然。荊益之地,人眾地廣,水陸崎嶇;又曹賊在北,覬覦颙望,可謂危在旦夕。吾今正欲圖涼州,以西北制曹賊于后,待吾奪定涼州,孫劉聯合,逼取中原。破曹操日,吾當以荊州全境,盡奉還于吳?!?/p>

(吳之建鄴城)

“主上,臣諸葛謹復命:蜀主劉備言‘須得涼州乃還荊州’”。

“言借而不欲還,以‘涼州’之虛辭推掩,豈有此理!”孫權拍案忿然。

“子明將軍!孤命你遣鮮于丹、徐忠、孫規部將,領兩萬步卒,攻取長沙、桂陽、零陵,待拿下三郡,速速馳援巴丘。

子敬先生!孤與你一萬兵馬,屯守巴丘,于益陽抵御關羽三萬大軍進犯”。

“孤親自坐鎮陸口,軍事一應報來!”呂蒙、魯肅領命。

“稟主上,魯肅覲見:近日曹操率師,攻駐漢中,太守張魯遁走巴西。故劉備特遣使,向主求和,停止內戰,欲割讓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和繕吳蜀之盟,修續前約?!?/p>

“劉備求和,實恐戰爭臨前,東西首尾難接,力疲于敵。既還荊州之地,嘉其用心,孤允其所望,以重吳蜀之盟。茲日,二分定荊州,以湘水為界,武陵、南郡西屬劉備,且還其零陵郡;江夏、長沙、桂陽東屬江吳。各安其土,不得侵越?!?/p>

(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南郡沔陽)

七月廿五,馬超、許靖、龐義、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等百二十人,表漢帝《上先主為漢中王》:

“今社稷之難,急在隴、蜀。臣等輒依舊典,封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候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掃滅兇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p>

“漢帝在上,臣備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應天順時,撲討兇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候印綬。”劉備率眾,還治成都。

“稟漢王,襄陽捷報:前將軍關羽已將曹仁圍困城下,現曹操正遣于禁援攻?!?/p>

“驛馬再探,請關將軍珍重謹慎,切勿輕敵?!?/p>

(八月,魏之許都)

“報——魏王,魏王!襄陽連日霖雨,引發漢水暴漲,左將軍于禁率眾部,于下游北岸結營駐扎,半夜遭關羽上游偷襲,阻河放水,所督七軍,猝然被灌,于將軍被擒樊城,三萬將士皆降,悉成俘虜,乘舟被押送江陵途中,將軍龐德半道營救,仍被關羽斬殺,曹仁將軍兵困襄陽,突圍不出,無計可脫。樊城我軍慘敗,關羽大勝,威震華夏。南陽郡縣諸多兵吏,暗中恿惑民眾,欲有叛魏歸劉之心,請魏王急速增援?!?/p>

“——云長好生威風!著徐晃速救曹仁,即刻起兵洛陽,討伐關羽,平叛荊州之亂?!背夂騻髁睢?/p>

大軍正出洛陽。城外街道上,北風漫天,黃葉卷地。曹操昂坐馬首,憂心忡忡,忽而勒馬,問道:

“大將軍曹仁被圍襄陽多日,于禁龐德二將連失。關羽詭詐,巧勝聞名,煊赫當下,遷議許都之事,人心惶亂,徐晃出征,可有下落?”

“臣蔣濟以為,大王此番親自領兵,巡視前陣,軍威大振,徐將軍剛勇有謀,必能克勝關羽,解大將軍之圍,大王勿憂!?!?/p>

“子通大人所言甚是。臣建言,司馬懿有一計,關羽新勝,聲威盛極,其得意非常,然止一時耳。關羽逞勝,恃強荊州,卷土跨境,勢不可擋,江東孫權必不愿也。我王可遣人勸說孫權,乘關羽襄陽未穩,南郡防守之虛,強蹈刀兵,并許以江南封地之利,樊城之圍,自可解除!”

“君言甚好,可依計而行。”

“丞相,江東孫權修書,言愿稱臣為藩,擁戴大王之治,稱天命所歸,順民應天,特向大王請愿,稱帝立朝,統率天下,萬民一統。故孫權愿身先士卒,先為大王討伐關羽,掃除兇逆,效微命不辭。”

“此兒枉論天命之言,是欲置我于爐炭上炙烤。孤身為大漢丞相,心地可鑒日月,不懼人誣我為國賊。孫仲謀之言,其余人等,不可理會。又素聞孫權見侮于關羽,心中懷忿已久,時下請命于孤,可謂時機天助,正合我意,表其所請,可令彼此二人,見曉戰場,互鎩羽鋒,以緩曹仁將軍之迫?!?/p>

“丞相所見明哲?!?/p>

“驛馬傳書孫權,贊其忠誠,嘉言其心,使其躡關羽之后,以策應徐晃將軍。”

“謹遵大王之意。”

曹操親征,自洛陽行軍以來,人馬未歇,晝夜奔突。所行之道上,戰火流離,尸殍遍處。不覺眼前便是宛城,越近前線,軍情紛至沓來。

“魏王,大將軍集合弩手,密射關羽步騎,其麾下江陵糜芳、公安士仁,因軍資供應不力,皆懼關羽戰后懲治,悉相觀望,不救關羽。徐晃將軍側入呼應,猛攻城端,多力相摧,今襄陽已被攻破,關羽敗走,往南郡而去?!?/p>

“關羽恃強自負,襄陽之拔,甚慰孤心。然荊州仍控于其掌中,孤不得始終高臥?!?/p>

(十一月,南郡當陽)

“父親,孫權乘我軍失掉襄陽,竟偷襲荊州之營,所幸無礙。然士氣既受挫,今惟有回守南郡,以防不測。兒愿領一千精騎,先驅入城,部署城池,迎接父親。”關平語道。

“也罷。孫權小兒,曹操之犬,棄盟背義,認賊作友,乘我空虛,襲我不備,待吾回城,定奪汝郡,擒汝賊首!”

“關將軍,城中變故:呂蒙偽扮商賈,從江夏渡江,乘夜偷襲公安,郡守士仁被說已降。呂蒙繼下南郡,以士仁巧誘其太守糜芳,二人攜城降于孫權,江陵失守?!?/p>

“報——關將軍!少將軍后到,晚于呂蒙入城,糜芳獻降,城中百姓士眾盡皆俘虜,關將軍家人亦列其中。守城將士家屬,皆得撫恤慰問,百姓無受騷擾,軍士自散。少將軍沖救受挫,已率殘部,奔當陽而去。”

“報——關將軍!關將軍!江東陸遜已攻占宜都,秭歸、枝江、夷道盡為所據,其軍正屯于峽口?!?/p>

“南郡已去,大勢不再。使臣得呂蒙書中言,呂蒙虜我妻子百姓,安撫甚周,老幼無恙,已無所累。所有將士,愿隨我死闖者,關羽感激不盡。都督趙累傳令:

集合余眾,退往當陽,西保麥城,與少將軍匯合,再作周旋?!?/p>

“軍中聽令:走當陽,保麥城,誓死追隨關將軍!有進無退,有死無生!”

關羽在前,趙累在右,一行百余將士,倉皇輾轉,腹饑體寒,轉眼距當陽不過七八里,前方不遠處,沖來一股人馬,并無幡旗,定睛細看,原來是關平領著三五十殘部,直奔過來。

關羽當道立馬。“父親,呂蒙早遣朱然、潘璋設伏,截斷當陽去路,各處皆有隱匿,只等我父子眾人自投。我所帶人馬一路拼殺,死傷幾盡。眼下奈何?”

“令整頓兵馬,補充食谷,稍安片刻……眾軍士:天不絕人!當陽被阻,惟闕其東可走。此去麥城十里,就臨漢水,可循臨沮方向崎嶇小徑近岸,不至察覺,再溯江西上漢中,往投魏延將軍處,以圖后算?!?/p>

趙累拿出隨行余餉,示予眾人。關羽話道:

“各位兄弟袍澤,自追隨關某,效命劉漢以來,所經生死萬千,戰無不勝,攻無不摧。如今因關某一人之失,連累汝等無辜。逼此危急情勢,軍陷泥淖,生死不卜,吉兇難料,關某此生得幸,迄今同戰,在此告別,請諸位各安前程?!?/p>

“將軍——將軍——追隨將軍,死而無憾!”

十二月天氣,北風陰冷刺骨,山徑兩坡草木,枯折凍餒,冰霜素潔,道路滑膩,人煙模糊。云重天低,寒兵墜馬,刀槍嗚咽,路短行長,一隊步履沉重,遲緩前進。

關羽、關平、趙累等將,身領二十余騎,前后護衛而行。眼前到了章鄉村外,幾頂破舊茅屋,掩門閉戶,左右錯落而停,死寂沉悶,寒氣逼人。

突然,前后殺聲動地而來。為首旗幟乃一“潘”字,從后閃出一將,斥道:

“我乃潘璋司馬馬忠,奉呂蒙將軍之命,在此久侯將軍多時。素聞關云長將軍天姿不凡,英武略人,今日識見果然,在下敬仰。請關將軍下馬就擒,可恕余眾無罪。若作困獸之斗,關將軍一世之名,頃刻皆成齏粉!”

“小兒無名之輩,膽敢耀武揚威。今日之敗,全在關某一人,與他無辜。汝若敢戰,盡管放馬,關羽定歸你全尸!”

“斬關羽頭顱,三軍賞千金——”

“趙將軍——”

“少將軍——”

“趙將軍忠勇,可薄云天。平兒走好,為父隨至——”

“關羽,你既被擒,孤身如何?”

“荊州累于關羽一人之身!恨永不能與大哥、三弟相見,共謀漢室復興之業。解州父老,黃泉再赴——”

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正月,孫權既定荊州,傳關羽首級至洛陽。曹操表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候。

二、伐吳雪恨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長子曹丕繼漢丞相、魏王之爵,改元延康。十一月,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建國號“魏”,改元黃初。不久獻帝駕崩,統治中國長達四百余載的漢王朝終結。

是歲天兆祥瑞:太白、熒惑、鎮星,常從歲星相追,自西蜀之土向東而行,云氣如旗。一時,天下讖緯之說紛紜,皆言“歲星候人主,當主天子出”。明年,漢中王劉備于西蜀稱帝。

(公元二二一年,西蜀成都)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權、少府王謀等,前后上書者八百余人,言道:

“曹丕篡弒,漢室湮滅。人鬼同忿,皆思劉氏。今上無天子,宜即帝位,天下幸甚。僅擇令辰,上立尊號?!?/p>

四月一日,劉備率群臣于成都武擔之南登皇帝位,續“漢”國號,改元章武,為文曰: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備畏天明命,又懼漢祚將湮于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p>

初夏的成都,城外路邊細柳盈盈,田隴間薺麥青青,花蝶飛舞,水塘里蓮葉田田。巡城的兵士,不時從城門出入。城內集市魚貫而列,店肆林立,商賈客棧云集。往東的盡頭,樹木開始森郁起來。軒昂的高墻內,殿宇鱗次櫛比,環境肅然可畏。折往北去,便可直達蜀國朝堂內庭。那里,一堂早朝正開啟。

“稟奏陛下:天垂明命于陛下,繼漢祚于蜀州,承一宇內,宜先完造國體,整齊禮儀,乃后可暄國事于朝,以率國家,興復漢業,軌治萬民。故臣請議立皇后太子及分封王爵事,恭勖國運?!痹S靖奏道。

“臣等附議?!薄俺嫉冉愿阶h?!?/p>

“愛卿知我者謂我心憂。朕初承大統,立國西境,四方擾亂,生民憂患不已,賴眾股肱之力,以中原天下為望,襄建功業。且濟大事者,當以人為本,所謂立封之事,其體甚大,宜居其首。茲特準太傅所議,許即刻擬詔朝廷?!?/p>

涼風習習,光明赫赫。大殿上百官朝列,面君而揖,左右文武俯首垂身,靜息凝神,內官洪聲宣道:

策曰:“朕承天命,奉至尊,臨萬國。今以漢中王后為皇后,承宗廟,母天下。長子禪年十五,智量甚大增修,立為皇太子,以繼宗廟,儲國家。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董督地方,以拱朝廷。軍師將軍諸葛亮為丞相,太傅許靖為司徒,統攝上下萬類,宗廟祭祀一一付之,其余百官文武依次按秩不等?!?/p>

“臣等謝陛下,圣德明哲,國之鴻福。”眾臣僚俯首貼地。

“朕年邁花甲,碌碌已衰,賴天眷劉氏,不絕我祿,乃嗣命于斯。今百官各就其班,朝廷封敕已行,黎民安居復業,將士用命于防訓,城池牢筑如金湯,錢糧府庫有儉余。但慮我西蜀偏遠險塞,人口土地不過天下九分之一,當舉奮國志民心,共謀利國伐謀之快事,拓漢討逆,討吳除曹,上告天恩之神明,下慰忠烈之鬼魂,使內強民志,外揚國威,以明正統在漢。然中原富庶且廣,曹魏賢能者又眾,應嚴防而徐圖之。東吳孫權,殺我關羽,褫奪我弟性命,身首異處,其心如虎狼,若不先報此仇,誓難為人;背盟棄義,襲我荊州,不過憑江恃險,今于蜀何阻,正可順江而下征之;以書生呂蒙為統將,黃口稚子之類,僥幸襲殺關羽奪據荊州,狡詐之智取勝不能常耳,不足為懼;以劉璋為益州牧,又納雍闓等南中豪強之反賊,逼我治境,更封劉璋子闡為益州刺史,扼守交、益之關,掣肘于蜀之南,以其之虛而蠶我之實,變亂天下之人心。且聞孫權移公安至鄂城,新都于武昌,以六縣為郡,此為防范之策,乘其部署未固,不可不早擊之,不然后患乃大。故朕意征吳,當機不待。”

“陛下,蜀吳聯盟一志,共克曹魏,乃勝算之籌。當下固國之大勢,不可一時激憤,自內決裂,背義失信,乃為不祥。所謂“兄弟鬩于墻而共御其侮”,荊州之失,損蜀之翼,然是盟國以私利見恨,不可終久。若此間伐吳,是假機于曹魏,若乘隙而攻,腹背受敵,惟恐不受。請陛下三思!”

“請陛下三思,暫停伐吳!”“陛下請三思!”

“朕意已決,伐吳之心勢不可擋,眾卿無須再勸。待細作商議再定!”

“稟陛下,右將軍都督表奏,張將軍被部將張達、范彊所殺,且二人持其首級,已投奔孫權而去?!?/p>

“三弟啊,朕常告誡于汝:不可刑殺過度身邊將從,此乃取禍之道,今小人慍怒,果遭遇其害,實令朕傷悲不已!今二弟俱亡,朕不忍獨生!孫權小兒潛包禍心,叛蜀投魏,助紂為虐,罪系一人之身。”劉備涕流不止。

“陛下,張將軍已亡,請陛下節哀!”

…………

“自中平年間,朕平黃巾起義,結遇關張以來,我兄弟三人,食則共盂,寢則同床,形影相伴。迄今三十余載,禍福同擔,向背一心,誓不求同生,但得共死。二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晝夜傍朕左右,進退體貼。不料,前年歲盡,云長敗于麥城,先棄朕而亡,余悲盛極難了。今出征將即,翼德又枉死于小人之手,實痛我心。后將軍黃忠,自荊州委質于朕,每臨戰必先沖鋒陷陣,勇冠三軍,定軍山下斬夏侯淵首級,威震曹操于漢中。然將軍亦于去年稱疾,并歿于人間。今朕孤老,寄殘骸于世,悲良將繼失,肝腸寸斷,如喪肺腑。朕討伐中原興復漢室之業,有生之日尚能遂愿否?效命疆場之國士,能征慣戰之人有幾何?”

“陛下,末將趙云不才,愿為陛下所驅馳。臣今有言欲奏。”

“虎威將軍,一身忠膽,兩度孤身劫救出朕太子阿斗,有勇有謀,乃朕心腹之將。子龍有話,朕洗耳恭聽,但說于眾人面前無妨?!?/p>

“蜀國初建,諸事待興,百姓之財尚不豐饒,軍中用度亦需籌劃。陛下欲興兵伐吳之計,不可操之過急。今國賊乃是曹操,而非孫權,應先滅魏,孫吳自然服從。曹操雖死,其子曹丕篡漢盜名,自立為帝。今人心向漢,陛下宜早日圖取關中,據黃河、渭水上游討伐兇逆,中原義士必簞食壺漿,迎陛下勝利之師。若依陛下胸中之計,棄置曹魏于后,而先與吳戰,兩軍一旦交兵,我軍欲速戰而破吳,如求勝不能,戰事膠著,國力大虧;如若曹魏在北乘隙作戰,再以利籠絡孫權,共同漁利,我蜀國將腹背迎敵,有大不利?!?/p>

“子龍將軍憂慮過甚,所言折損士氣。此次東征伐吳,汝不可同去,命你督守江州,待朕凱旋班師,犒賞三軍之時,定罰汝飲酒于眾將之前!”

“陛下——”

“退下——”

“陛下,趙將軍所慮不可不重。此刻伐吳,天時不佳,若強行必無其利。”

“住口!汝秦宓區區一從事祭酒,竟妄言軍事,大軍未發,竟動搖軍心。監令官,將其人押入暗獄,終日幽閉,嚴加看管!”

“陛下,萬不可伐吳——”

“陛下,子敕大人一時言語激烈,沖怒陛下,然其所言亦可斟酌,念其心憂國甚善,請陛下饒恕秦宓之過,從輕發落。”眾將齊跪求情。

“諸卿請起,看眾將之情,且免其祭酒,即日黜離朝廷,不得諫言?!?/p>

“陛下!吳軍驍戰悍勇,且熟習于水戰船艦,我蜀軍伐吳,順流而東下,欲進易,欲退難。故末將黃權愿領兵作先驅,攻吳正面于江上,請陛下坐鎮于后,在陸指揮側翼,以保我軍周全,以貴陛下萬金之軀?!?/p>

“黃將軍乃謹慎婦人也!荊州乃我故地,而往日水軍,亦精熟于水戰。此次出征,我軍兵數勝于孫吳,且荊州敗后,厲兵秣馬歲余,上下同仇敵愾,將士齊心用命,何懼于吳?此次出征,朕將兵親征,必敗孫吳,無須多慮。朕即日封汝為鎮北將軍,督守江北各軍,防魏軍偷襲,不得擅自撤離。”

“一應將士,勿要再諫。各帳聽令:朕擇日將率師親征東吳,討伐孫權,報關羽之仇,索還荊州,光大漢統。出征期間,丞相諸葛亮,領司隸校尉,坐鎮朝廷,以供錢糧,總理內外。魏延鎮守漢中,趙云督江州,一切不得有誤。大軍不日出發,各部依令而行,準備調遣。”

“得令!陛下!”

七月,初旬的成都,伏天熾熱,江上暑濕正盛,兩岸青山巨臥,云崖高聳,江面船槊銜接,浩蕩而涌。劉備統馬良、吳班、陳式、馮習、張南、傅彤等將,率領六萬余大軍,自江陽入江,分水陸兩軍行師,一路齊發。

“東吳使者諸葛瑾,致陛下親筆書箋一封。”

“東吳諸葛子瑜拜漢劉皇叔閣下言:

陛下以為,關羽與先帝,二人孰親?荊州與海內,二者孰大?同視為仇疾,誰當先后?若明白此理,輕重利害,易如反掌?!?/p>

“孫權壞我二弟性命,割據荊州,背盟割義,失信不仁,朕忿尚不得泄,此時竟遣子瑜修書求和,巧言令色,定不肯饒,以絕其所望?!?/p>

蜀水陸兩軍,行道中宿營侍望,奔波停頓,行至巴巫。外面北風寒烈,朔氣坼江。劉備在中軍,不時走出艙外,巡視各營旗幟陣形,兩岸黧黑蒼碩,眼前一片茫茫。

經秋復冬,轉眼已到十一月。孫權受曹丕所策封為吳王,建元黃武,于是授命陸遜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馬,先驅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人,屯拒巫峽、秭歸前線,迎戰上游蜀軍。

“吳班、馮習二位將軍,令汝各統五千水軍,于巫峽迎擊吳軍,勢必潰其首陣,順勢攻下秭歸。”

“卑職領令,陛下親自出征,全軍士氣高昂,此戰必告捷,定不辱使命?!?/p>

“馮習將軍,授汝為大都督,以張南為前部,令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為各部別督,沿山陸地形布置,與水軍犄角互應。待我軍拿下秭歸,吳班親領千人,于平闊之地立營,挑戰吳軍,務要誘其出戰,我伏兵在暗,攻其無措,大事可成。

“謹依陛下所調署,三軍將士一鼓作氣,同仇殺敵?!?/p>

…………

“潘璋報大都督:我先遣陸議、李異、劉阿將軍所領一萬兵馬,盡被蜀軍吳班、馮習自上游巫峽擊破,現劉備已占據秭歸,正屯兵該處,準備進逼我孱陵。故首戰失利,形勢急迫,特來請示都督?!?/p>

“劉備舉兵東來,水陸并進,銳氣旺盛,且憑據高山,堅守險要,我軍難以猛攻制敵??v使得勝,也難盡克蜀之殘余。一旦有失利,將折我東吳砥柱之力,非同小可。”

“都督,我等皆愿代都督受險,領兵親臨前線,擊敗吳班水軍,收復秭歸失地,殺其氣焰!”

“諸位將軍,聽我軍令:此時不宜出戰,各將嚴守軍行,萬不可輕視魯莽。蜀軍勝后,必生詭譎變幻。為今之計,惟有褒獎激勵將士,多方采納實施破敵策略,蓄養精銳之氣,靜觀其變,以求伺機而動。

“請問都督,是否已有退敵伐克之良策?”

“我東吳向來善水戰,若此間為平原曠野,恐我軍尚有顛沛追逐之憂,難騁其利。然今觀劉備之兵,皆依山部署,大勢難展。且其舉兵犯界,江風顫栗,久之無利,戰士不耐,必疲于江上,而棲息輾轉入山林亂石間,多虛耗其力。我軍只需靜候,以逸待勞,見其自敗,再乘機攻其薄弱,方可一舉定勝。”

“都督所言若貽誤戰機,蜀軍之勢必不可擋,如此東吳將危矣!”

“諸將勿憂,此間戰訊,我將呈奏吳王。果如眾將軍言,所有失誤,陸遜甘一身領罪?!?/p>

“報——大都督。吳班于我軍前叫陣,已自退回營地,劉備又引兵八千余眾,從山谷中浮出,欲暗中偷襲我營不成,悻悻而返?!?/p>

“在下之所以不許諸位將軍出兵,與吳班交戰,正猜測其必有緣故,擔心敵人心有叵測,暗藏伏兵,加害于我。故以此為戒,各軍繼續加強戒備,嚴防死守,不得我令,不得出戰迎敵!”

同時,武陵五谿蠻夷首領沙摩柯,遣使至劉備處,愿歸其所屬,并自請發兵,從長江下游夾攻東吳,與蜀接應。

三、白帝托孤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二二二年,夷陵道猇亭)

“陛下,前部將軍張南來報:上月,吳將宋謙數日之內,連攻破我五屯,斬殺我將后逃去,賊首不曾獲得。”

“傳朕命令:前部所有將領,發兵秭歸,進軍夷道猇亭,所經之途,翻山越嶺之地,皆筑營駐扎,不得遺漏?!?/p>

“吳班、陳式二將,令汝等率軍沿江至夷陵,于長江東西兩岸分別屯兵,夾擊江上作戰”

“將軍黃權,令汝督江北諸軍,于夷陵道上拒敵吳兵?!?/p>

“侍中馬良,熟悉武陵一帶地形,賜汝黃金錦帛與印綬,自佷山開辟渠道,直達五谿部落,聯合其首領沙摩柯,便宜行事,以利誘賞各王,許其爵位封地,策動諸夷民反吳投蜀,側方響應我軍。”隨之,沙摩柯率諸縣及五谿土民,兩萬余人相繼響應,一致叛吳歸蜀。

三月,劉備大軍,舍水陸登岸,自巫峽、建平始,分別拒守險要,依山密密圍屯駐營,前后五十余處,直至夷陵界,連綿七百余里,勢若長龍踞江,于林中高低連綿,逶迤起伏,影影綽綽。連月的叫陣不應,軍中無戰,煩悶不已。

武昌行轅中,吳王孫權甲胄齊身,英姿勃發,雙目如電,正手持前線書函,仔細檢閱著:

“大都督陸遜表吳王殿下疏:夷陵乃要害之地,國之關口重隘,易得易失。今雖為劉備所妨,暫未獲利,我軍亦未后退尺寸,各自對峙相持,然夷陵一旦丟失,荊州岌岌可憂。今日吳蜀之所爭,臣必當盡駑鈍之才,討其兇逆,使我軍克捷無恙。

臣所以連戰不出,拒守陣地,皆因當初,臣心中擔憂,劉備軍數本強于我方,若其水陸并進,居高憑險而下,阻擋對我軍不利。如今劉備反而舍船登陸,于深山密林中,所過處處結營,察視其布置必無變化。且不聞‘包原隰險阻結營者必被擒’,故犯兵家大忌。又豈有連營七百里而拒敵之策?臣言蜀軍禍將不遠!請吳王保萬金至尊之軀,高枕勿憂,戰事不足為念。”

六月,江上清風徐來,水波清翠,山中蚊蟲滋孽,潮濕不已。陸遜集結吳軍,進攻蜀兵。

“都督,若發動進攻,應乘劉備立足未穩,如今蜀軍深入我境數百里,兩軍對峙半載有余,若與其交戰,劉備盡守險要堅固之地,萬難順利前行?!薄皠淠私苹?,準備長久,且熟悉作戰,若與其交戰,無勝算之望。且蜀軍進發之前,劉備思慮周詳,確不可攻。然如今蜀軍久駐,難尋我軍破綻,將士疲憊,心情沮喪,定無計可施,正可分兵,前后夾擊其軍?!?/p>

“陸議將軍,與你三萬兵馬,于夷陵江道前后布置,側面先行佯攻,拖延兵力,阻截救援,正面攻克猇亭,迎戰劉備前部,不得疏忽?!?/p>

“孫桓將軍,命你率五千人眾,先攻蜀軍側翼其中一營,探其虛實?!?/p>

消息傳來,孫桓與蜀前鋒傅肜戰於夷道,被劉備軍所圍,戰斗失利,請求救援。

“不過白白的損兵折將,應速速馳兵救孫將軍!”眾將紛說。

“各位將士,孫將軍被困,我已預料在先。如今,在下已有破敵之策,待我施展后,孫將軍之圍自解,不必唉嘆?!?/p>

十日后,吳軍集結完畢,凡參戰將士,每人手持茅草,同時用火攻擊。一時,蜀軍連營燃起,火光沖天,煙塵蔽目。陸遜督促諸軍將領,四面圍追蜀兵,一齊廝殺,蜀兵首尾難以相顧,各營分散作戰,倉皇狼狽,或斗或降,吳軍大勝。

“陛下,吳將陸議占據江岸,阻斷我上游救援,杜路劉寧二人勢孤,被逼投降。先鋒馮習、張南等部將,在猇亭與陸議激戰被殺。五谿部王沙摩柯亦遭斬首,我軍四十余營,皆焚于陸遜之火。將軍黃權在江北,因道路被曹軍隔絕,不得復還,率將所領士卒并降于魏。吳班陳式等將軍從夷陵分水陸逃出。我軍大敗,死傷敗降者不計其數,所余不過萬人。當下之際,傅肜惟請護駕陛下,即刻引兵南奔,再做周旋?!?/p>

“有勞將軍,速速引軍登馬鞍山,居高陳兵,以緩眼前之危?!?/p>

吳遣李異、劉阿等將,緊追劉備軍隊不懈,屯駐南山。兩軍再戰,劉備軍疲憊不濟,戰事瞬間土崩瓦解,死傷大半。

霎時間,劉備驚惶失神,四處流竄,所過皆是清點戰場的吳軍。乘著夜幕,劉備從猇亭,一刻不停地沿江逃往秭歸。路上聚集離兵散勇,棄船登岸,由步道直奔魚復縣,駐于白帝。

劉備路上一邊行,一邊幽怨唉言道:自正月以來,我軍臨陣被斬,以及投兵降首者,幾乎覆沒不存。途中所見,滿眼盡是尸骸漂櫓,塞江而下之象,朕難辭其咎!此番朕受陸遜所折辱,乃天大之恥,豈非上天有意而為?”

蜀軍夷陵戰敗的消息,傳回成都,諸葛亮不禁撫淚長嘆:“尚書令法正若在,必能勸制陛下,使我主不興兵伐吳;即便東征勢在必行,必能保我主,不陷入危境,而何至于此!”

(七月,永安白帝城)

劉備還魚復縣,改名永安,駐于白帝。東吳徐盛、潘璋、宋謙等各將,爭相上表孫權,請求捉拿劉備,再次出兵,攻打白帝城。

“伯言以為此事如何是好?”孫權向陸遜問道。

“遜與朱然、駱統等將,皆以為窮寇勿追。劉備雖敗,逃往白帝,然尚存余力,且成都必定來救。吳蜀之爭,曹丕大集兵眾,外雖讬助我攻劉,卻按兵不動,無有脅助,今魏駐兵襄陽、新城,距我隔江不遠,內實懷有奸心異志,臣擔心東吳被算,故決定即刻還兵?!?/p>

于是,劉備收兵,還于巫峽,吳蜀罷戰。不久,魏軍三路攻吳。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十月,劉備下詔:令丞相諸葛亮,于成都南北二郊筑營,隨時起兵向吳。并修書陸遜:“聞曹賊大軍,今已抵達江陵,我將率蜀之將士再次東出,將軍以為如此可行否?”

不久,陸遜答書:“只恐蜀軍新敗,創傷急切不能恢復。若不計損失,強率殘敗之余眾,遠送性命于吳,定教蜀軍不能復回?!眲渥x后,氣厥不已。隨后,吳王孫權遣使鄭泉,出使益州請和,蜀丞相諸葛亮報劉備,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孫權,蜀吳互建信約,各堅守其界,互不侵襲。

章武三年初,劉備疾病日重,諸葛亮攜魯王劉永,自成都趕赴白帝。三月,劉備病情危重,于永安宮托孤于丞相諸葛亮,以尚書令李嚴為副。

詔亮道:“量君之才能,勝曹丕十倍,必能安撫蜀國,建成興漢一統之大事。假若太子在位,可以輔佐則輔;如才不堪造就,君可取而自代,以續國運?!?/p>

“陛下,老臣敢不殫精竭慮,崇君臣尊卑之禮,必鞠躬盡瘁,然后唯死而已。”

詔李嚴:“任汝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與丞相共同輔佐太子,獎掖朝政,勉力勉力?!?/p>

繼而,呼魯王至榻前,囑咐:“為父亡后,汝與太子眾兄弟,共尊稱丞相為父,令汝與丞相請教共事。”

病榻上,劉備雙目朦朧,形容枯落,病體支離,嘴唇發白微動著,共召諸葛亮、李嚴上前道:“朕亡后,君應勉勵同脅,輔佐太子治理國事,以興復漢業,統一中原為盼?!?/p>

…………

“朕命將盡,太子遠在成都,望丞相代我轉敕:人五十不稱夭折,朕年六十有余,何所復恨,唯其自傷不已,乃念及卿兄弟。聞丞相嘆卿智慧胸懷,尤為廣大修美,過於所望,誠能如此,我將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汝父德薄,勿要效仿。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勺x漢書、禮記,閑暇處可遍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可益人意智。切記切記!”

四月二十四日,劉備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次月,劉禪于成都繼位蜀帝,用諸葛亮為丞相,輔佐攝政,連和孫權,重修蜀吳同盟之契。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61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38評論 3 417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23評論 0 375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91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6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07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8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5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3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01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8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78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