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我還是大千世界里,渺小得毫不起眼的那一個,淹沒在人群中,四處尋找。
當我置身與擁擠的人群中時,我喜歡觀察。
我看到,有的人總是點開手機劃兩下,然后像經(jīng)過快速思考一樣鎖屏,抬頭,冷漠地環(huán)顧四周,或者像盯著什么地方發(fā)呆,專注又空洞。
我好奇,和我一樣又不一樣的大多數(shù)人,他們低頭在看什么?
通過我的認真觀察,主要是視頻類搞笑合集、新聞資訊解說、影視娛樂八卦、小說等。我知道,有一顆種子已經(jīng)在腦海里發(fā)芽。
或許會因為這顆萌芽,我會變得和這人群中的某一些,有所不同。
對于觀察,這樣的行為并不算偷窺,眾所周知,有的時候就是很擁擠,隨便哪個角度,只要帶上眼鏡,瞄一眼就知道了內(nèi)容方向。
如果,我是說如果,要是有誰有超能力,把看手機的人們給馴養(yǎng)了,讓大家養(yǎng)成只要一看手機,就會點開特定的板塊進行灌輸,讓之成為習慣,那就太牛了。
顯然,現(xiàn)在各大app已經(jīng)有很多都擁有了這個超能力。我也天馬行空的想過,要是很多人打開手機app,都點開我推送的內(nèi)容,那我也豈不是很厲害?
這個天馬行空的幻想,令我很苦惱。
從最近開始辛勤地更新推文的細節(jié)就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怎么才能讓我寫的內(nèi)容從幾個人變成更多一部分的人,去點開、閱讀和分享,甚至交流的實踐,就能十分體現(xiàn)出我自己的煩惱了。
而關(guān)于這一問題,從觀察人群的“低頭行為”那一刻起,研究就已經(jīng)開始。
起點即終點,用在這件事上并不符合我的作風。
于是,我從網(wǎng)上找到了不少“成功者”前輩的經(jīng)驗貼,不乏是新手如何快速入門并掌握漲粉秘訣等。我頭腦簡單,仍是覺得太容易得來的或許都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所以仍舊選擇閉門造車。
這里的所謂閉門造車,一開始無非是把自己以前日記本上各種零碎的讀書筆記、快樂委屈等重新梳理,把它們搬到只有三三兩兩關(guān)注者的公眾號里。
安慰自己,就當這里是你新的日記本。
慰藉心靈的話也升級成為:再次梳理的時候,就好像是又重新經(jīng)歷了一次成長,一樣或不一樣的。
然而種子一旦發(fā)芽,就很難扼殺。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讓自己給自己一個交代了,錯的或?qū)Φ模@類形容詞在這里不恰當。
于是,我從片刻觀察身邊人“手機的內(nèi)容”,變成了觀察人本身。
比如,地鐵上拉著行李箱的那個女生,拿出手機,看一眼,又鎖屏,然后看向轟隆隧道里的眼神。
比如,公交車上,被門夾了兩次終于擠上車的大叔,拍了拍身上的灰,拿出手機,像是在看消息,對于剛才被夾的過程,似乎感覺不到疼痛,抑或是疼痛習慣了一樣的表情。
比如,飽著孩子的阿姨,聽到有人說給她讓座,趕緊笑著拒絕,說自己很快就到了,站了四站路,然后才聽到她的聲音,麻煩請讓一下,我這一站下車。
我好像找到了一個寶藏,比看手機更有趣的。并決心重新完善一下我之前的“天馬行空”計劃。
去看了一些電影和書籍,然后去問了一些人的建議,我得找一個主題。
正如眾多神話、藝術(shù)、電影、書籍等一樣,有不少人給出的主題建議是關(guān)于“愛情”。
“愛”,這個渺小又偉大,卻亙古不變的主題。我怎么沒有想到呢?
母愛、父愛、朋友之愛、伴侶之間的愛,正因為有“愛”,萬物才能生生不息。
可憐我言辭匱乏得厲害,所見所聞導致我思想之狹隘。
準確地說,狹隘使我認為自己所見所聞皆狹隘。
所以,每當我置身于人群中,帶著自身“Comfotably Numb(舒適地麻木)”去看人群,才會覺得人群的眼神表面專注實則空洞。
麻木空洞的人,會期望愛,或者被期望于愛嗎?
當然不會,之前的我理所應當?shù)娜绱苏J為。思想如此,能寫出什么有深度、或者值得人們在手機上花上點時間,去閱讀,甚至分享呢。
沒有人喜歡思想狹隘的人所傳達的內(nèi)容。
可憐膚淺如我,懶惰如我,依舊參不透其中真諦的我,還大言不慚地開始到處宣說:可能那顆種子的萌芽,是命中注定的。
于是,我曾想專門給這篇專門用于反省“非命中注定萌芽”的文章,取了一個自認為極其恰當?shù)拿帧盀榱擞洗蟊?,終于我開始談起了愛情”。
說到底,我依舊是大千世界里,那個渺小得毫不起眼,淹沒在人群中的人,還在四處尋找。
<The End>
期待您的留言、分享。歡迎關(guān)注簡書號、頭條號、微信公眾號——【豆四吧】,查看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