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財報中的假賬匯總

今天是周六,林老師有意讓大家輕松一點,總結了財報中幾個造假的手法,在理解了這些造假方式的同時,也回想起之前學過的財報總相關分析指標,感受到財報要綜合起來看才能發現財報數據間的關聯性。

1.針對損益表造假

有些別有用心的老板為了提高業績,會找空殼公司進行塞貨的假交易,這樣在損益表上會呈現出營收大幅增長,而且凈利也會明顯提升。但由于這都是人為手段弄出來的虛假營收,銷售產生的貨款不可能真正轉化為現金收入。這時對平均收現天數這項指標的認知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應收賬款的金額會大幅增加,相應的,平均收現天數會越來越長。正常經營公司的平均收現天數通常會很穩定,如果是一家公司最近5年平均收現天數不斷增長,就應提高警惕,考慮這家公司是否有做假賬的可能。

比如我發現“天沃科技”這家公司,平均收現天數逐年增加的幅度很大,而且其它經營能力的指標也呈現出不好的跡象:存貨積壓,總資產周轉率常年下降,而且其他指標也有類似的情況:現金儲備不足,負債比例過大,全面虧損不盈利……

2.損益表造假方式二:調整會計制度

常用的造假方法是改變折舊費用或分期攤銷費用的處理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WM公司人為增加垃圾車使用年限,使得折舊費用持續減少,進而損益表呈現盈利增長的假象。

3.資產負債表造假

總資產周轉率是一家公司經驗能力最集中的體現,所以當有人想美化這個指標時也可以大做文章,由于總資產周轉率=銷貨收入/總資產,一旦分母減少同樣可以達到總資產周轉率增加的效果,而這恰恰可以通過人為因素刻意操縱的。比如在年底將大型閑置資產賣給有私交的另一公司,隔年年初再買回,由于資產負債表只顯示年底當天的余額狀況,所以會使得當年的經營狀況呈現明顯的提升,而來年再買回的操作只會顯示在下一年的資產負債表中,不太容易被發現。

從這幾個造假手法我們可以更深刻的認識到損益表中的指標并不是確定的數據,而是推估的概念,很容易造假,所以應明確看財報時的核心理念,不能單看一張報表,要三張財報一起看才能看出真實性和完整的關聯。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