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結束后,我們不免踏入職場,幸運的能夠直接當老板,但我們大多數都要成為一名職員。很多文章、很多人一直在強調要以領導為中心,以公司利益為中心什么的,之前我覺得對我的說服力不夠,為什么?因為以別人為中心,那我呢?我最應該以我為中心啊。所以,我給自己來了場以我為中心的說服。
一、我想要工作帶給我什么?
我想想大抵不過是感興趣、掙錢多、有面子、感覺自己能力強、得到大家的肯定,而根本的需要就是自己覺得工作中能帶來某種心理上的均衡,使自己保持愉悅。這時候我想到了馬斯洛的五層需求理論。工作中我的需求完全適配馬斯洛的五層需求理論。
而對于我來講,雖然我對生存有需求,但是我同樣更加需要歸屬感和自我成長。所以,這五層需求對我而言,一個都不能少,我想要的是齊頭并進,少了哪一個我都會不開心,工作帶給我的幸福指數就會下降。
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我想我會跟領導溝通,或者找另一份工作;
如果安全需要得不到滿足,我會焦慮,會擔心,也會想要去改變這種不安全感;
如果社會需要得不到滿足,我有種被隔離的感覺,會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同樣會給自己帶來困擾。
如果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我會有受挫的感覺,會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外界的挑釁,會很不舒服,進而產生情緒上的影響;
如果自我超越需要得不到滿足,會覺得自己在混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成長意味著看不到自己未處在成長通道,否定了自己在社會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和優勢。
二、我應該如何做才能滿足到我的需要,達到我愉悅的目的?
唯有改變自我,要么改變自己的態度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層,要么直接改變自己的行為,去追求平衡。由于當人類態度不發生轉變時很少去主動改變行為,而我又不喜歡被迫行動,哪怕這個強迫者是自己,所以改變態度成為了我唯一能接受的方式。
三、如果我要改變自我態度,首先應該理清如何才能滿足我的五層需求
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需要工資待遇能夠cover掉我的各項開支。我的開支并不高,所以現在的工資待遇確實可以滿足。如果不能cover掉開支,那就只能努力提升自己,能夠找到與自己所需待遇相匹配的工作和公司。同樣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能力,跳槽也許也能使你實現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但跳槽不是我這篇文章的主旋律。本文會以在不改變工作環境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個人愉悅為宗旨。當然,如果你以能夠做到在任何工作環境中都能實現個人愉悅,為了個人能力的提升、更高的愉悅感等改變工作環境,我會非常支持和鼓勵。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都保證了自己開心,而不是為了逃避不開心和不開心的原因。
滿足安全需要不想細說。如果不能滿足安全需要,我們就需要試著去改變當前工作環境,或者去尋求能夠滿足安全需要的工作環境。
滿足社會需要,需要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里人際關系包含與同事、領導、下級間的人際關系。針對不同的對象,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采取的行動指南稍有不同。比如,對領導,需要我們能夠高效準確的完成工作任務,依領導價值觀的不同,我們又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比如,領導希望你能夠創造性的完成工作內容,那你應該激發自我創造力;如果領導希望你能按它的要求準確完成,不要摻雜自我的判斷和評價,那你只需要標準交付即可。比如,對同事,如果同事間勾心斗角比較多,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能夠更恰到好處、悄無聲息的回避這些勾心斗角;如果同事間比較和諧并無太多勾心斗角,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能夠跟同事有良好的工作互動和恰到好處的同事關系。比如,對下屬,也許你認為你占主動位置,下屬應該要按照你的風格行事了吧?其實不然。如果他對你的安排不滿意,他會采取直接沖突或隱忍,而這兩種方式都不利于你與他產生真正意義的和諧。只有自己尊重他人、能夠與下屬坦誠良性溝通,才能達到真正意義的和諧。總結下來,我們需要實現與領導、同事、下屬的良好溝通和恰到好處的人際關系。而這對我們的行為表現就提出了要求。
滿足尊重需要,需要我們擁有優秀的工作能力和正確的處事態度。如果你單純的工作能力很強,但工作中的溝通方式有問題,可能會瞬間使對方產生情緒上的反彈,不能以理性和工作能力對你進行客觀評價,這時你想要的尊重和肯定也成為泡影。而如果你只有正確的處事態度,而沒有優秀的工作能力,人們依然不會對你產生好的評價,你想要的尊重和肯定同樣是泡影。
滿足自我超越需要,需要我們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認知能力,總之需要自己感知到自己在不斷的成長。
四、呼之欲出的行為準則
為了使自己能夠愉悅,我需要去改變態度;為了改變態度,我分析了滿足每層需要所需的態度和能力。具體我需要具備的有且不限以下態度和能力:自我剖析能力、環境分析能力、人類心理分析能力、與人為善、樂于助人、溝通技巧、同理心、親和力、不斷學習能力等。
五、為什么我要按照行為準則去行動
以上我們需具備的態度和能力看起來都是為了適應整個工作環境。為什么我們要按照行為準則去行動,哪怕這需要我們磨平我們的棱角和妥協。
如果你現在還問出這樣的問題,我只想問我們的行為準則是怎么推演出來的?我們這么做得本質其實是為了實現自我的愉悅。這里面我想強調的是,這個推演過程都是以自我的需求為出發點的,這里只涉及到一個主角——自己。而領導、同事、下屬、環境等均是配角。
試想一下,我們按照這些行為準則去行動,除了能滿足自我的愉悅,還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1、在工作中自己能夠清晰的分析,是否我當前行為違背了我的目的;如果違背了,我應該怎么做?按照行為準則行事。在這個過程中,思考能力應該也是能夠自然習得的吧。
2、你這么一個擁有強工作能力、處事態度、學習能力的人,會擁有強大的自信,不怕失業吧。你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市場中是有競爭力的。
3、能夠對工作內容、人際方面出現的問題,不再自我歸因或環境歸因,而是更加釋然,積極去去找解決方法。由于知道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又能說服自己遵循目的將解決方法踐行,而不怕解決方法可能讓你看起來失了面子、認了錯。
4、明確自己的主角位置。確定自己才是最終要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其他人和事均是浮云。而使自己開心、幸福、對得起自己,才是自己的終極目標。一切能夠實現我們終極目的的行為,都值得我們去做。當然,這里我需要強調,行為的前提是不能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不良影響,這里我仍要不厭其煩的強調你的終極目標。這里想表達的目的不是為了去讓他人被迫去接受我們的觀點和按照我們的行為準則去行事,而是希望我們能夠通過我們自我的有意識改變, 使周邊的環境和他人無意識的協助我們實現了我們自我目標。再次強調,本文只要求了自己去改變,而沒有要求他人和環境去改變。
5、重新思考“管你屁事”、“管我屁事”、“你開心就好”這樣的話,你是不是能夠察覺到其中的消極心態。如果這三句話不利于我們實現我們的目標,那么從現在開始有意識的讓自己不再說吧。
......好處不能枚舉,但作為一個就是這么說服自我的人,我只能告訴你,試一下這種說服方式。從某一件事情的表象去不斷挖掘你真正的目的,你也許能夠認識到之前我們很多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多么的不理智,受到情緒和條件反射的影響,與我們的目的相矛盾和相背離。
本文以工作這個角度去不斷推演我們的行為和目的之間經常性的認知偏差和正確的行為準則是什么。但這種說服方式同樣適用于生活。比如夫妻間的吵架和某些行為同樣是背離我們的終極目標的;比如在差幾秒就要紅燈的時候我們卻要去硬闖,而不是耐心等待,是不是背離了珍惜我們自己生命的終極目的......
本文想要實現的目的很多,最本質的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夠刻意練習自己習慣性思考的能力,對自己的行為有意去關注,進而擁有真正美好的人生,而不是撞幾次南墻仍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