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是說我們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成功的。人不可能掌握無限的知識卻自以為是大知者,自以為無所不知,就真的危險了。自以為是大知者的危害:自己不懂卻以為自己懂得,掌握了錯誤的知識卻以為掌握了正確的知識,并用來指導生活,就會產(chǎn)生危害。
是的,在我們讀書學習和社會工作的過程中,其實我走過許多彎路,今天在讀《金錢心理學》的時候,古典老師又重復了莊子這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腦中突然感悟如何懂得分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確的?什么又是真正符合你所需的呢?不斷提升人的辨別能力、認知能力才是關鍵和重要的。
舉例來說,小的時候,小孩們常被一些表面的成功所誤導。比如:聽說小區(qū)里有某人買彩票一夜暴富了,也想著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去買彩票有朝一日也成富人?所以很小的時候也偷偷拿著壓歲錢去買體育彩票試試運氣,結果可想而知。中彩票是幸存者偏差,我們只看到了中大獎的人,看不到無數(shù)沒有中獎白白送錢的人。所以學習了知識、道理,能夠分辨看到事務的本質(zhì)問題,才知道人靠中彩票是無法發(fā)財致富的。
什么是正確的呢?名詞解釋正確就是符合事實、道理或某種公認的標準。青年的時候,往往正確的人生路徑是按照爸媽教育——好好讀書、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到年齡找個好人嫁,然后做位好妻子、好媽媽、好員工,這就是正確的人生路徑。現(xiàn)如今回過頭來看,未必是正確的,而只是父母在有限的認知下保險、中庸的一條路。每一個階段的正確與否,其實沒無定論。大方向上需要我們根據(jù)符合社會道理和標準、微觀上要符合個人內(nèi)心所向往,并盡力發(fā)揮自身天資做的智慧抉擇。好比我之所以在上海定居生活能享受大都市給予的福利,源于20多年前我執(zhí)行的正確選擇——去上海找到工作。
什么又是真正符合自己所需的?比如讀書,現(xiàn)如今信息量爆炸,書籍也大量出版。我們需要學會從豆瓣、微信讀書、帆書等比較高質(zhì)量的讀書平臺挑選一些評分比較高的書籍,然后讀書的過程中自問自思自答幫助我們不斷積累,不斷進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新自省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不斷重塑我們的三觀,不斷地有效突破認知。
記得著名心理醫(yī)生M. Scott Peck寫過的那本書《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到——“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斷艱苦的對抗自然法則”,跟隨你的心靈找出你真正需要的,每天靜下心來高效地獲取信息,以便更好地專注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