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二老板找我們談話,說我們公司已經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購了。不過因為是以Federation的方式收購的,原有業務和公司管理不受影響。后來我查了一下母公司的股票,2016年以來可謂是一瀉千里,感覺挺懸的,于是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條狀態。
后來一個朋友在下面留言說,他看了一下那個公司網站前端的源碼,感覺用的技術很老,說這樣的公司怎么能接到項目。雖然我對母公司的前景并不樂觀,但對于這位朋友的這番定論我并不同意。
其實我本來跟這個朋友的觀點很像。我在應聘一個公司的時候,先要看一下他們的主頁,如果他們主頁做得很爛我就覺得他們技術不行,便不會去投他們的簡歷。去年我Master畢業,在澳洲找工作。由于在澳洲找一份工作對于留學畢業生來說有點難度,所以我就投一些比較容易進的小公司,即使他們主頁做得很爛我也投了。這其中就包括我現在所在的公司,他們的網站簡直簡陋得不要再簡陋了,只有一個靜態頁面,其他都沒有什么信息可以找了。
進了公司之后,我發現公司的技術水平其實還挺好,我們有一個非常強大的Salesforce團隊,而我所在的iOS開發團隊,雖然加上大老板本人一共也就四個人(后來辭職了一個),但是總體水平都還不錯。公司的合作伙伴也挺多的,甚至還包括澳洲郵政之類的大型客戶。而我們公司主頁做得簡陋主要是因為大家都忙于做項目,沒人有時間去打理公司網站。并且他們拉客戶的方式并不是通過網站來的,而是通過各種關系網。
這也促使了我的一些觀念有了改變——確切地說,我在澳洲兩年多的時間里,觀點一直都在慢慢的改變,就是對于一個IT業務,技術的重要性到底占多少。
作為一個程序員,我之前一直認為程序員在軟件開發相關業務里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程序開發全靠程序員來做,即便是銷售吹得天花亂墜,要是沒有產品做出來是一點都沒用的。因此程序員的重要性在一個軟件外包業務里應該能占到七八成吧。但后來發現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是能接到項目。如果接不到項目,即使一個公司有Googler級別的程序員都無法生存,甚至別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這個公司的技術有多么的牛逼。而怎么接到項目呢?其實就是靠關系。
別人總說中國是個關系社會,什么事情都要靠關系。其實整個世界都是關系社會,什么事情少了關系就寸步難行。在澳洲其實比中國更重視關系。只不過換種說法,叫做“connection”。中文里把這個詞翻譯得雅致了一點,叫“人脈”。澳洲社會是非常注重人脈的。在大學里每種慶典都是社交活動,無論是報到日、畢業日、頒獎會,大多都是以宴會的形式結束的。這就給了學生建立人脈關系的機會。后來我讀professional year,要求寫簡歷。我就把我國內的簡歷稍加修改翻譯成英文交上去了。這份簡歷,重點突出我的技術水平以及工作經歷,對我的個人性格描述和興趣愛好一字不提,因為我覺得公司程序員看中的是技術,那些寫興趣愛好、個人性格的一般都是技術水平很爛,沒東西寫的時候才寫的。后來我的指導老師說這樣的簡歷在澳洲是不行的。公司招人的時候不僅要看技術水平,他們還想跟你建立personal connection。他們想招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作的機器。
澳洲的很多商機,大多都是在人脈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公司的很多業務,就是因為公司的管理層和客戶方本來就有人脈關系。客戶并不是通過看公司網站來尋找外包的,而更可能是在跟朋友喝咖啡的時候決定的。所以有人脈的人對于一個外包企業來說就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程序員們在外包企業里面就是打工的角色。之前我和研究生同學一起接了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是由一個美工轉包給我們的。美工在一個寵物交流會上認識了客戶,于是接到了這個項目。在最后收入分配上,美工拿了40%,剩下的60%由我們3個程序員來分。我們程序員也無話可說,畢竟如果沒有美工的話,這個項目根本就不存在。這也是為什么我另一個本科同學當年在一家公司做Android組組長的時候,偶然看到公司的賬目,便決定自己單獨開公司,不做程序員了。
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母公司的主頁,其實也還不錯,排版清晰,還能自適應手機屏幕。技術可能用得是老了點,但只有前端程序員才看得出。對于一個客戶來說,PS&C跟ThoughtWorks的主頁能有什么區別?更何況公司靠的是人脈,而不是主頁來開展業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