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畫的工序中有一個步驟是裝裱者首先要掌握的,也是裝裱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這就是打漿糊。漿糊的制作與運用,在裝裱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這樣講,裱件的質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漿糊的運用,人們關注的怎樣使裱件既黏合牢固又柔軟平整,且能防蟲、防霉,就包括漿糊的制作與運用兩方面。
裱畫所需使用的漿糊與生活中常用的一般的漿糊不同,因其是整個裝裱工藝中的黏合劑,要求漿質白凈,黏合力強,濃稀可調而黏性不減、不懈,能夠長時間地存放而不變性,所以,裱畫用的漿糊,其制漿技法與一般的漿糊制法相比要嚴格細致的多,其中關鍵在于把握其漿糊的用料純度和制作的程序要領。因漿糊在書畫裝裱的工藝中所起的作用極為重要,所以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產生許多的質量問題。漿糊在制作過程中如欠火,不合標準則性軟而容易發酵;如過火,打得老了則性硬而不好調稀,還容易出現漿疙瘩。另外,漿水若調稀不合比度,則漿糊的黏性將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把握不好用漿過稀便容易造成空殼,起邊口或因用漿過稠而造成裱件卷翹、過硬易折等。而發霉、生斑點則是由于面粉中的面筋等發酵所致而出現裱件酸化變黃的現象。所以明代的周嘉胄在《裝裱志》中說:“裱之于糊,猶墨之于膠。墨以膠成,裱以糊就”。
古人早就認識到漿糊對裱件的深刻影響,并作了有益的探索。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強調“凡煮糊必去筋”,并提出了在漿糊中摻蜂蠟,達到密潤;加入薰陸香末既去蟲又牢固的做法。在今天,文博部門的書畫修復工作遵循新的修復理念,對書畫文物保護領域的黏合劑——漿糊的制作要求更高。其中包括:漿糊對紙張的副作用要降到最低;漿糊在使用上要能做到可逆,不影響裱件日后的重裝;漿糊在使用時要能達到糊性適中,漿糊的穩定性和黏性均達到對裱件最有利的條件。用膠機裱是嚴格禁用。
史書上曾記載有關于古代的裝裱者對于用漿的論點和方法,言裱畫忌用厚漿。《裝裱志》中有這樣一段話:“良工用糊如用水,止在多刷,刷多則漿水透紙,凝結紙張,猶如紙之用水抄成,自然結合,不全恃糊力,亦如和墨之用輕膠,只資錘搗之功。”這就是說,優良的裱工用漿糊就像是用水那樣揮灑自如,其關鍵的所在就在于刷的功夫,對紙的多刷,使漿液中的水分充分浸潤了紙背,水中的漿液進入紙的纖維內,兩張紙就粘合在一起了,好像手工抄成的紙張那樣不能分開。這不是單靠其糊力,就如同制墨一樣,用輕膠、卜捶,是依恃“千杵萬捶”的功力。實踐證明,厚漿糊裝裱的書畫,不僅易使裱件發霉,還會使裱件脆硬、笨拙不堪,更易發生折裂現象。由此可見,用漿和技法是裝裱工藝的關鍵所在,兩者缺一不可,關系到裱件品質的優劣,所以說在書畫裝裱中“裱以糊就”充分點明了漿糊的制作與技法在裝裱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