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文章如何寫出一篇優秀的讀書筆記?中闡述了我們在寫讀書筆記時遇到的一些障礙,以及nannan認為好的讀書筆記是什么樣子的,第二篇我就聊聊如何開始動手寫出讓人滿意的讀書筆記。
開始找解決辦法!
一,何時寫讀書筆記效果最好?
到底是邊讀邊寫好,還是讀后一起寫?說說我自己的習慣。何時寫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拉長看一本書的時間。大家有沒有覺得,如果一本書拉開太長時間看,比如一周以上,就沒有繼續閱讀下去的興趣了,而且過長時間將大腦之前書籍結構的認知割裂開,無法很好的鏈接起之前的意識。所以,第一是,盡快讀,盡快寫。
如果是快餐類書籍,盡量3天內搞定!然后就一鼓作氣寫出一篇基于我們當下認知程度解讀這本書的感悟!日后若是再讀出新的感悟,完全可以繼續拿筆寫第二篇、第三篇……但千萬不要遲遲下不去筆,那么也許永遠也寫不出幾個字了。
如果是經典書或者大部頭,比如《營銷管理》或者《經濟學原理》那樣的書籍,就要給自己規劃一個讀書周期了,比如兩個月讀完《營銷管理》,每周的學習內容是多少,每天的學習內容是什么。這樣,我們應該每隔一個時間段或者每讀完一個章節就寫出一篇讀書筆記,以此鞏固記憶。
二,書籍中的細節過多怎么辦?
對細節的把握會影響對書籍全局的了解。我們把一本書看成一棵樹,作者的核心思想就是書的主干,枝杈就是分支論點,樹葉以及樹葉的脈絡則是文中細節。我們不能說細節不重要,但是過于糾結在細節,會嚴重影響我們讀書的進度和效率。
對于大部分書籍,我們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只要掌握了主干就完全可以了,如果需要掌握細節,可以通過第二次、第三次的閱讀逐層延伸。而且,隔一段時間重讀書籍第一次反復糾纏細節的感受完全不同。
對于某些專業書籍(或者考試教材),我們需要了解大部分細節知識點,我建議第一次閱讀時,就用思維導圖、PPT、邏輯圖等的形式將知識結構的網絡展現出來,這樣更利于我們去記憶每個知識點。
三,問題閱讀法:早早把讀書筆記的提綱列好!
我介紹一個我自己寫讀書筆記的方法,供大家參考。比如我讀《馬未都說收藏之瓷器》這本書,我就在閱讀目錄內容之后,給自己提出了幾個問題?
1)中國瓷器是什么時候生產出來的?鼎盛時期是什么朝代?
2)陶器和瓷器的不同?哪個更好?為什么?
3)宋代五大名窯各有什么特點?
4)明清瓷器有哪些發展,品類都有什么?
……
基于這些問題,我再帶著問題去閱讀,當然這些問題最好是一本書的主干脈絡,而不是細枝末節。這樣我一旦找到這些答案,立刻就能補充到讀書筆記中。自問自答的讀書模式會更加高效。
四,合理統計閱讀時間,盡量做到效率最優化閱讀
OK,我們閱讀一本書之前,最好能預想到會花多少時間去閱讀,思考和整理讀書筆記。這樣我們會更有效的利用閱讀和寫作時間,避免陷入書中的細節里,或者分散讀書時間,延誤后面的讀書計劃。
目前我現在讀書和寫作時間控制住2:1或3:1之間,基本上閱讀一本非經典類、教材類的大部頭書籍,一般花費2-6小時,寫作在1-2小時左右。
為什么要控制寫讀書筆記的時間?我認為讀書筆記絕不是越全面越好。如果把所有細枝末節都覆蓋到了,就是一份知識點剖析了,而不是讀完此書,我們的所思所感。我認為這才是寫讀書筆記最為重要的。我現在覺得,以我目前水平而言,之前寫的超過3000字的讀書筆記一定有其啰嗦或者舍本逐末的問題存在,之后會極力避免。
五,為每一類型的書籍找到適合的方法,慢慢摸索
最后,我想談談對不同類別書籍的讀書筆記要不斷摸索出最好的輸出模式。這個我在上一篇介紹了一些,再補充最近的一些感受。
如果我們把一個作者在一本書里的思維精華看做一群星羅棋布的繁星,我們可以拿出來一個觀點無限展開,也可以拿出若干個不同作者對同一個問題的對比,同樣,也可以用書里的觀點聯系自己生活,亦可以去駁斥書中的觀點……
寫讀書筆記的方法有很多,我覺得讀書筆記是我們小學作文讀后感的升華版,是我們中學時期教材知識點總結的向前一步,更是我們未來表達自己的一個重要階梯。它一邊連著書籍,一邊連著寫作的表達;一邊系著理論,一邊系著生活里的實踐。它可以很簡單,二三百字不嫌其短小,三五千字不畏其全面(我目前還未達到這個程度)。它可以只言這一本書的內容,甚至只需說某一章節,甚至某句引起遐思的觀點;又可以串聯起若干本書籍,通今博古,穿越時空。
不過,寫好一篇優秀的讀書筆記有點難,但先寫出一篇合格的讀書筆記卻還算是簡單的。慢慢摸索,不懈堅持,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筆記寫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