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讀懂一張思維導圖,讓我記住了端午節3個起源!

端午節

最近購買了《和波波羊一起學思維導圖》這門課程,其中第二章第二節的如何讀懂一張思維導圖課,為我們展示了上面這張圖,讓我一下子記住了端午節的3個由來以及與它相關的各種習俗。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小的時候,對各種中國的節日都分不清楚,只知道春節晚上吃團圓飯;中秋節我們一般叫它“月餅節”,而清明節這個記憶深刻,因為學校每到這個節日都會舉行掃墓等活動,因此也就記住了,但是“端午節”,我一直對它的印象不是很深,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只知道它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按下面按照5步法帶您讀懂這張圖,讓你與“端午節”親密接觸一下吧!

五步讀圖

一、 讀懂中心主題——“端午節”

按照“波波羊”大叔教我的方法,首先看到了大大的荷葉里面的粽子,因此這幅圖的主題,主題:“棕香”,直接就將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事物“粽子”作為”端午節”的思維導圖主題,讓人能夠一目了然的了解這張圖的中心思想,且還能夠加強我們記憶。

二、讀懂主分支——“簡介”、“起源”、“習俗”、“粽子”

主分支閱讀方法是從右上角開始,沿著順時針方向,讀懂所有主分支上的關鍵詞,并讀懂他們之間的關系。這張圖的順序是:“簡介”、“起源”、“習俗”、“粽子”,這四個分支是并列結構關系。

主題
三、 讀懂子分支+內容豐富

<1>讀懂主分支“簡介”的子分支——時間、簡稱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肚G楚歲時記》記載,五月是仲夏的季節,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業被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2>讀第二子分支“起源”下面的子分支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簡介
(1) 讀“簡介”第一子分支——屈原,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為了紀念他的忠君愛國,將端午作為紀念他的節日;

屈原
(2)讀“簡介”第二子分支——伍子胥,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輔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

(3)讀“簡介”第三子分支——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嫦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曹娥
<3>讀第三主分支“習俗”下面的子分支
習俗
(1) 讀“習俗”第一分支——賽龍舟,賽龍舟與祭祀屈原有關,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碧苿⒂礤a《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笨梢妰珊貐^,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赡芮安芏?、伍子胥等)逝去后,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2) 讀“習俗”第二分支——飲雄黃酒,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3) 讀“習俗”第二分支——掛艾葉、菖蒲,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 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4>讀第四主分支“粽子”下面的子分支——“南派”、“北派”
粽子是一種粽葉包裹糯米蒸煮食品,起自南方古百越俚人時代,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自古至今,每年農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的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粽子

四、 端午節導圖總體回顧,加強記憶。

最后一步總體回顧最重要,目的是讓大家對記住導圖上面的內容,加強記憶,如果將來不記得了,還可以再將導圖拿出來回顧一下,希望看到這里的小伙伴收藏此導圖,明年過端午節時還可以再拿出來讀一讀圖,看看自己記住了嗎?

回顧如下圖,我對起源比較感興趣,我除了“屈原”以外還記住了“曹娥”、“伍子胥”的故事。大家呢?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談談你的想法。

總體回顧

因為是紀念逝去人的節日,因此我們還是要“祝福大家端午節安康!”

祝大家生活有熱情,我是小歸,大隱隱于市,小歸歸于心,把我學會的內容和大家分享,讓我們共同進步,一起輕輕松松讀書,嘻嘻哈哈思考!

網易云課堂和波波羊大叔畫思維導圖課程,已經開始持續優惠了,請感興趣同學抓緊時間購買吧,我們6月的目標:500人購買“21天思維導圖訓練營”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