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節是端午節的別名之一。也許您還不知道,端午節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別名最多的一個。每一個名稱,都代表了人們對端午這個傳統節日的一種獨特理解。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它是我國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節,兩千多年來,不僅漢族家家戶戶都要隆重慶祝,并在許多城鄉村寨舉行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同時,南北方還有26個少數民族也都從古到今熱烈慶祝這個盛大節日。
實際上,這個節日最早一直是作為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驅邪禳災的吉祥節日傳下來的。在端午節的活動中,像自古以來漢族用五彩絲纏粽子、纏手足腕、用楝葉包米粽,采插艾葉、菖蒲,取蟾酥,涂飲雄黃酒,調制朱砂酒,采多種草藥,張掛鐘馗畫像或避邪符印等等都和紀念屈原無任何聯系。即使在長江中下游,也有一些地方把端午節看做是紀念伍子胥或紀念越王勾踐及孝女曹蛾的,與屈原投江也不相干。
三閭大夫屈原:
在中國,有一個和端午節緊緊連在一起的名字。當您聞到粽葉的清香,當您聽到龍舟競渡的鼓角,也許您都會想起他,一個峨冠博帶,在江畔行吟的背影。他就是三閭大夫屈原,一個讓無數中國人敬重的愛國詩人。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后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后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于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涂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而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歷五月初五。(“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孝女曹娥: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不知名的小漁村。村里有個姓曹的漁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魚。這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年方一十四歲,生得美如天仙,又聰明絕頂,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女。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江上濁浪滾滾,卷起一個個巨大的漩渦,洪水淹沒了灘涂。漁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漲了大水魚蝦多,但洪水洶涌危險大。曹娥她爸望著混濁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魚",這是一年一度的漁汛,怎么能錯過。他理出魚網,撐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魚。曹娥望著滿天風云,勸爹不要去。爹說抓魚日日有危險,只要小心就無事。曹娥見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個照應。爹說女兒不識水性,去了給他添麻煩,一定不讓去。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時時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陽過了西,還不見爹爹來吃飯。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見江水茫茫,掀起層層惡浪,卻不見爹的漁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轉身又朝下游走六里,還沒見到爹。太陽快擱山頭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聲招來幾個她爹的伙伴,他們個個衣衫濕淋淋,大家見了曹娥都嘆氣,說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爹爹",拔腳朝下游追去。天黑了,幾個漁家叔伯伴著她,一再勸她先回去,說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別人屋里,明天一定幫她找回來。曹娥不見爹,怎么肯回去,誰也勸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邊來回哭叫,沒有一個鄉親不為她難受。
第二天村里人給她送來吃的,她不吃。人們陪著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見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淚哭干了。村里人又是勸,又是哄,想勸她回家。曹娥說,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來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著江水,忽見一個大浪托起一個黑團,好像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一陳驚喜,果然爹爹水性好,還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幫他游上來,一聲呼喊,縱身向江水撲去。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江水清澈明亮,人們卻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游動。人們滿懷希望趕過去,果見一男一女,背貼著背,女的反剪雙手緊負著男的,原來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尸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后來這個曹娥負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賀盤村。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而在端午節不單單只吃粽子,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差異,還有著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
端午節時,我國江漢平原的人民必食黃鱔佳肴,他們認為“端午黃鱔賽人參”。吃黃鱔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我國很多地區有在端午節吃蛋的風俗。茶葉蛋、鹽水蛋、大蒜蛋都是端午節的風味佳肴。端午節也是朝鮮族人民的節日,打糕是他們最主要的端午食品。
端午風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
懸艾葉、菖蒲、蒜頭: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寫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飲雄黃酒: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端午節習俗——拴五色絲線。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中華傳統文化之多,每個節日的傳統也隨之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地方的習俗也越來越簡單化,很少能見到這些傳統的文化。但有些還是有必要保留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可遺失啊。
更多娛樂資訊、周邊新聞、游戲資訊、視頻等請關注電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