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最低谷迷茫的時期,遇到了這本書,猶如黑暗中投進的一束光,讓我這個帶著滿肚子疑問,不停追問人為什么活著,找不到人生奮斗意義的人,懂得:活在當下。過去不是現在,過去的痛苦會加深我們此刻的痛苦,過去的幸福會我們遮擋感受現實的目光,積累并不一定都是好的,也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比如壓死頭牛的最后一根稻草。這本書就是曾奇峰老師的《你所不知道的自己》。
走過了高考的獨木橋,身在大學的自己卻繼續(xù)著高考后期的迷茫,流連在圖書館,看到了這本書,似乎冥冥之中就在尋找它,只是看到書名就被吸引——不知道的自己,我們那么多的困惑,不正是因為對自己的不了解嗎?人類本身,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終極謎題之一,如果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我們連自己的不了解,又怎么去探索世界,又怎么知道我們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可以說,初讀這本書,感覺書中的言論如同奇峰突起,語不驚人死不休,而閱讀這本書并不是多么美妙的體驗,伴隨著沖擊,伴隨著疼痛,但我卻愿意忍著痛,直逼最真實的自己,去看它一遍又一般。這本書讓我放下了人生意義的追尋,他告訴我,活著本身就是意義所在,而無謂的追問才是沒有意義的,在想之前,可以先去做,做與不做,才是一個問題。
“當快樂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你甚至不需要給快樂找理由。因為快樂,所以快樂。”
開始讀這本書是挺痛苦的,首先是因為閱讀心理書籍,跟生活太接近,我們總會用書中的理論去判斷,去評價自己,而做出論斷的結果總是會讓你難過一陣子,好的不多,壞的不少,可曾奇峰老師又會不斷地告訴你,快樂不需要理由,它是一種習慣,希望就是力量,“一個人只要有希望就會擁有一切”。于是,我也抱持著希望的力量,反復閱讀,希望自己可以從情緒的灰色地帶慢慢走向更光明的一端,而現在,我做到了。其次,讀這本書,因為涉及太多專業(yè)理論和術語,初次接觸心理學的我是不懂的,可我感覺得到,這正是我需要的,只有反復閱讀,才能明白隱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意,才能看到更多我所不知道的自己,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父母愛孩子,這從來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該如何去愛。”
這本書里,有太多我熟悉的事例,卻又用心理學的觀點進行的另一番解釋。書中不斷地談論著我的生活中刻意避開,卻又是人生中避無可避的問題,讓我懂得,食色性也,人之所欲,無需冠以道德枷鎖。他告訴我,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另類的性虐待,卻一直被忽視,剝奪兒童獲得與性有關的恰當信息的機會,限制其跟異性的交往,最終導致兒童在性知識上的無知、人際交往上的退縮以及性心理發(fā)育的遲滯。好比吃東西,脹死是虐待,餓死也是虐待。他讓我知道,父母刻意制造的安靜環(huán)境,讓孩子能好好學習,卻讓孩子滋生出心靈的噪音,同樣會讓他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安心學習。原來,在親密關系里,父母離孩子太近,給孩子太多的關注和愛,也讓孩子被愛所傷,最好的距離是“近得我還是我,遠得還愛得著你”。
他總能一語道破,讓我振聾發(fā)聵。
“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他生活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地了解他自己,并且充分地體驗、享受和發(fā)展他的獨一無二。”
曾經因為自己內向而自卑的自己,第一次知道性格無分好壞,每一種行可都有健康和不健康兩種狀態(tài),我無需因為性格自卑,只需順從天性,做好自己就好。原來,“我的自卑感來自于我對他人的苛刻要求,這些要求后來返回到了我自己身上,結果是他人和自己都不能另自己滿意。”原來,“不管在哪里,都是我自己在活著”,“如果這樣一個事實還需要有人提醒,那大約是因為自己在很多時候是在為自己之外的某些東西活著。”原來,做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根本不需要堅持,還需要用毅力來堅持的事情,大概是因為你不夠喜歡。
這本書,砸碎了禁錮我的思想的圍墻,也引導我成為了心理學愛好者。我的大學選修課,全部是心理學相關,我參加了被很多人視為“怪胎”的老師的心靈活動“秘密花園”,在走進小學校園,幫孩子家長重新解讀生活中的現象中受益良多。從此,我在不被理解不被看好中,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情,雖然還沒有所成,但從沒后悔過。我喜歡曾子墨的那句話:我不要用我的生命去點亮別人罩在我頭頂的光環(huán)。誠然如是!
雖然現在有很多心理咨詢案例的書籍,但仍誠意推薦你讀讀這一本,他的語言和他的觀點不啰嗦,不煽情,也不夠溫和,但卻具有足夠的沖擊力,強大到可以撕開現象的皮,讓你看到很多本質的東西。你讀后,也許會跟我一樣,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