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會發展了這么多年,家長控制情緒的能力并未大幅度提升,穿西裝的野人隨處可見。比如媒體爆出11歲的男孩玩媽媽手機,結果被親媽打死了。雖是個案,聞之心寒。
更多孩子在家長的斥責和嚴厲管教下,活得不開心。大人一憤怒,孩子要受苦。憤怒時大人的心智受到沖擊,恨意占據了大腦,能思考的智慧大腦降為直覺控制的爬行腦,放任不良的情緒傷害孩子。
孩子的委屈無人可訴,眼淚無人擦,輕則為人苛刻不寬厚,重則脾氣暴躁難相處,累積多了如不能發泄,甚至會釀成大禍。因為厚重的憤怒,會讓恨意占據孩子的內心。
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種模樣,不幸的家庭有一千種模樣。而父母脾氣差情緒常失控,孩子的童年也會蒙上陰影,家庭充斥著責備和冷暴力,溫度就此流失。
我現在還記得有一年過生日,大清早就被媽媽責罵。我一邊哭,一邊用石頭在紅磚墻上劃字,很無助。心里想著,等我長大了,我就不回這個家,讓你們找不到我。七歲的孩子,莫名地承受媽媽的壞情緒,何處不委屈。
大人發脾氣有原生家庭的原因,比如自己從小就受父母脾氣差的危害,當了家長后本能地對孩子大吼大叫,不自覺流露出家長權威。所謂世襲的不僅僅是好習慣,還有壞脾氣。
除此之外,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認知水平低? 。今年春節,姐姐帶著東娃來我家做客。三歲的東娃除了洗澡不樂意哭了臉,簡直是一枚暖男。他不認生,愿意和外公外婆和小姨一起玩,也接受我們的照顧。和姐姐玩,很少搶玩具。說話做事不嬌氣,能說愛笑。唯一的不開心,是我在游樂場兇了女兒芊寶,他拿著小氣球對著我邊扔邊說:“誰讓你罵我姐姐的?” 我虛心向姐姐請教,她說:“小孩只有這么大,我不覺得有什么事是需要打罵來解決的。” 這一句話如醍醐灌頂,澆醒了我。
何須打罵呢,友善和平的方式更能解決問題,還不留后患。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多學習經典育兒理論,向身邊的優秀家長探討學習,并時時反思,也能突破低認知水平的障礙,盡可能地克制和消除壞脾氣。
二是思維方式固化。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太任性,我們甚至都沒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比如有一家子晚餐時上了玉米,媽媽看到女兒拿起這根咬一口放下,又拿起另一根咬一口放下,她就訓斥孩子說:“奶奶還沒上桌,你就都吃了,怎么行?”女兒很委屈,她說:“其實我想嘗嘗哪根更甜更嫩,好留給奶奶,因為怕她牙齒咬不動。”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見,不是孩子不懂事,是我們太任性。
三是心態不夠開放。少說不可以,多說我試試。就像愛因斯坦小時候第三次做出了小板凳,還被老師說成是世界上最丑的板凳。可他媽媽從來不放棄,學校不收,就自己教育和培養兒子。你堅信孩子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就真的會往你想象的方向成長。一句“別人家的孩子”不能推卸自身責任,不是生了孩子就能當好父母,我們要修煉育兒水平,也要鍛造良好心態。你堅持不懈,孩子也不會輕言放棄。
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不小心情緒失控,盡早道歉。小時候家里砌房子,因為磚模很小巧,我笑得停不下來。可泥土夾雜著石頭,爸爸做磚不順很慪氣,隨手抄了小木板朝我砸過來,當場砸得我屁股又青又紫,媽媽心疼得大罵。爸爸后來當著眾人兩次向我道歉,讓我印象深刻。我明白了有時父母發脾氣,不是我的錯。
家長沒脾氣既給孩子樹立了管理情緒的榜樣,又讓拳頭打在空氣中,孩子有脾氣也發不起來。而家長一發火就輸了,不但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排解,還會形成惡性循壞。若雙方情緒崩潰,雪上加霜還于事無補。
德國志愿者盧安克說,只有當你真誠地理解并接納,孩子才會毫無保留向你展示最真實的一面。就像小豬佩奇的媽媽那樣,哪怕佩奇無意中把媽媽的工作電腦弄死機了,豬媽媽也不生氣不說教,轉身就找豬爸爸幫忙。
寬容、豁達是豬媽媽給孩子的良好滋養,佩奇和喬治所有的能量都能用于自我成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此優質的情緒管理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發育的防護網。
我們也許做不到豬媽媽那么完美,但能下意識控制怒火。比如情緒不好的時候,深呼吸走出房間透透氣,或是提醒自己嘴角彎彎。控制得很好的時候,獎勵自己一段自由時光。只要多動腦筋,壞情緒能被消解,好脾氣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培養出來。
先張羅情緒,才能好好教育孩子。多體貼孩子,經常俯身和孩子平心靜氣地交流,我們就能離情商教育近一步。多點耐心多點愛,愿天下孩子都無須在暗夜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