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哈皮波白話試譯:
孔子講:“如果說圣與仁,那怎么敢自居啊?只是我做學問從來不滿足,教誨學生從不倦怠,也只能做到這些了。”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我不能從您身上學習到的。”
哈皮波賞析:
圣與仁雖是儒家的目標,即使是孔子也不敢自居。一方面是儒家對于自我有永不止息的追求另一方面圣與仁的境界高深不可測。所以孔孟從不以圣自居,但后世儒家稱孔子為圣人,孟子為亞圣,對孔孟封圣儒家從此走向儒教,孔孟的學說由此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信仰,取代了宗教的效用成為所有人的精神寄托。一旦一種學說被神圣化之后,則雜入各種流弊,真正精神反而被掩蓋了。孔孟的學說只有在去圣后才能見到他的真正精神,有它的精華,也有的時代局限性。
孔子雖不敢以圣自居,卻以圣與仁為目標,學而不厭以入圣,誨人不倦以近仁。兩者都非一般人所能及,唯孔子能持之以恒,足見孔子精神之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