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石海? ? 地點|廣州紅專廠
歡迎閱讀石海文化行走專題:《遠方的詩歌,行走寫意中國》
廠房前面有一節車廂,跟火車頭一起,組成園區標志性的裝置藝術。
游客擺出各種姿勢,或沉思,或甜蜜,她們不忌諱旁人目光,熱情奔放,用對舊時光的想象,闡釋一種審美,將自己文藝成了一幅幅照片,在這個寂靜的下午。
員村地鐵站出來,經過一個彎彎的胡同,就從摩天高樓的時尚都市,走進了一片紅色磚頭的建筑海洋。
遇到一群藝術生,男女海拔都很高,打扮時髦,穿行于林蔭道上,這里拍拍照,那里構構圖。
據說,除了是文藝青年的攝影圣地,園區還是不少藝術生必備的課堂,現場教學,就當是實習了。徜徉在各種現代藝術場館里,被藝術近距離熏陶著。
這里是廣州紅專廠,城市創意空間。注意了,是“?!?,而非“磚”,不是錯別字。
紅專廠的前身是罐頭廠,作為前蘇聯與中國經濟合作的165個重點項目之一,廣州罐頭廠建于1956年,又紅又專的時代產物,曾經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罐頭廠。
所以,園區的房子都是蘇聯風格的紅磚建筑,就有了這么一個似是而非的名字。
提到文物,我們想到最直觀的形象,就是傳統的亭臺樓閣、寺廟宮觀,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讓文化的符號性極其固定。
而因為中國速度,跨越式發展,短短的工業文明對于中國,遠沒有農耕時代那樣烙下深刻的印象。
所為工業時代的遺存,遭遇日新月異的城市化成長,命運里難逃的總是一個“拆”字。
但是紅專廠,很幸運,經過改造,溫柔的審美生活在冷硬鐵上駐留,它有了另一種生命延續。
如果說廠區的功能是生產,那么在2008年,罐頭廠易地改造,廠區搬遷之后,其原始功能就已經結束。廢棄的生產車間被改造成LOFT的時尚創意空間,將畫廊、設計工作室、藝術展覽館、時尚店鋪和特色餐廳搬進來。讓靈感盡情伸展,用現代藝術賦予舊遺存新生命,是一個不錯的創意。
所謂風景,就是邂逅陌生化的場景。喜新厭舊的人們,期望用差異化的環境,給生活一點刺激,獲得快感。
老廠房凝聚的是舊時光,屬于父輩們的記憶。在珠江畔,用紅磚頭壘出一個城市關于火紅時代的記憶,它是積極的,是力量的,是一代國人迸發激情的烙印。所以,當年輕人走到這個風景里,很自然的就放慢了腳步,摸摸那棵生長了幾十年的老樹,看看天空中牽過的電線,他們或許有一刻,會與這種精神邂逅,讓生活發生化學反應。
改變總是自己的,抱殘只能守缺,固步必然自封。只存活在過往的輝煌里,不愿面對現實,是一種掩耳盜鈴,只會讓生命暮氣沉沉,最終走向死亡。
大破方能大立,與時代接軌,以社會為鏡,為自己注入新鮮的血液,也許,會在不經意的角落,發現上帝給自己留出的一個新窗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