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點也無妨-書評

在我讀書的時候,我從未意識到自己是個拖拉的人。

我記得大一那會,我參加了新生演講比賽,比賽在當天晚上進行,而我在當天要去其他城市玩,傍晚才能回學校。這樣子,我的演講稿應該在昨天或者更早之前就寫好,但我是在回學校的動車上完成了初稿,在公交車上完成了修改,然后在吃飯的時候進行了背誦,最后,評委因為我的創意給了我高分,但我沒有晉級到校賽,因為我的節奏有點亂。

現在想想,也許我就是作者所說的結構化拖延人士,而我拖拉的行為,有一部分確實源自于自身的幻想,我對于哪些平庸的演講套路表示反感,我覺的自己能給別人帶來一次生動而有趣的演講。事實上,我做到了,演講那天晚上,我上臺的時候,場下的氣氛是最熱烈的。但我總以為自己下一秒能有更好的主意,所以一直拖著,以至于遲遲沒有動手,最后留給自己的時間太短,以至于結果沒有達到預期。

拖延人士都是完美主義者,總是想借用手邊的任務來滿足自己的白日夢,讓你幻想自己把事做的十足完美-或至少是極為出色。

對于自己自信的事情,我總覺得時間還早,我還可以做的更好;對于自己不自信的事情,我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著。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結果都不盡人意。這種現象,在我畢業之后,就變的更為明顯,工作上的事情,稍微拖下,便有可能丟了自己的飯碗。可以說,拖拉,它讓我變的不是那么“成功”。

是的,不是失敗,我的人生走到現在,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和決定,何來“失敗”?

但我反感自己的“拖拉”,會愧疚于給他人造成的困擾。所以,當我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我便欣然閱之。

這本書很薄,我花了五天的時間讀完,當我關上這本書之后,我的大腦里,開始回想著自己的這些年。我發現,那些被我拖拉過的事情,也并非是最差的結果。在經過時間的流逝之后,很多想法就會接踵而來,它確實帶給了我更好的創意;也有很多事情如風而去,讓我避免了做無用功;拖拉,它不僅僅只有負面影響,有時候,在你不經意間,它也會幫助你。

這種幫助,不應該是被動的,而應該是主動的。重點是,我們要利用它的特性,也正是基于此,作者總結了一套方案,其核心是認識到自己是一名“結構化拖延”人士,從而讓人變得自我感覺良好,并增強行動力。

我們要拖拉一件事情,經常采用做其他的事情來拖延時間。這樣子,把一些看似很急很重要(實際上不急不重要)的事情放在優先級的最高位,而拖延癥的你為了不完成這些事情,就會去完成其他事情(那些值得一做的事情)。這樣子,你就可以變的高效,而又不耽誤正經事了。

書中還列舉有聽音樂、列清單、錯開時間和找敵人合作等方法來戰拖,但這并不是本書的核心,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讓結構化拖延者的自我感覺好一點,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上的“左撇子”,不被這個右撇子主宰的社會所認可,只要我們善于利用拖延的特性,也依然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盡管你做事有點拖,但你想方設法多做事,那么比起千方百計去改掉拖延的毛病,你還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事上,去做更加重要的事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