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也只是看了一篇文章,對于文中觀點回復兩句,卻引發了很認真的進行深度的思考
人是否具有神的屬性
人的存在是否都是利己的存在
關于人的屬性和神的屬性這種詞的發明,本身就具有社會的局限性,就像人總是喜歡給自己畫圈歸類一樣
有的人把自己歸為精英梯隊,有的人認為自己是經濟適應男/女,有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生活在社會底層,有的人卻有高遠的人生理想。
人與人的不同,但不是隨便化兩個圈就是可以歸納的,畫圈局限了自己的格局和發展,但是確實是人本身的為了尋找到屬于自己族群的安全感。
神的公義顯明的時候,一定同時包括神的慈愛和圣潔。 追問: 能具體一點么? 回答: 因為神的悔改必須包括公義、圣潔、慈愛、信實這四個屬性。在 耶穌基督 為人類代罪受的事情上,就充分顯明了這四種屬性。
馬克思的人性觀認為“人有兩種屬性,一是人的自然屬性,二是人的社會屬性。人之所以為人,關鍵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會性。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的社會勞動,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于社會關系。”
人的屬性屬于社會性。
神的屬性便是自然性。
我們經常討論的人仍會有第三性,心理屬性,復雜的心理屬性決定了人生的走向,決定了最終是大多依賴自己的自然性還是社會性。它也為此決定了人本身的復雜性,人并不屬于某個非常單純的表達,在人性的修為里,一直強調外圓內方,心如嬰兒,也是基于人的復雜屬性之上的對于神性的向往。這種向往最終引導出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人的自然性得以表達,慈悲和圣潔在人性里升騰,每個人在極力配合社會性,并在社會的網絡里升騰扭轉,人的自然屬性所揭示的神性的美好,并不在社會關系性里占決定性,但是卻平衡了社會性的人之屬性。
當一個人在完成社會性的表達,或者在既定的社會范圍里,他的神的屬性會顯露,其社會呈現就是純潔性和利他性,在人性最初的使命里,局限性限制了神的屬性,讓神的屬性在人性社會里的生存相當艱難,并充滿誤解。
而在有能力進行神的屬性表達之后,人性美好的一面將讓人類甘之若飴。
當一個人的神性醒來,他將不會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就像圣經里有一句話,人不應該總是從眾,追尋眾人的錯誤。
一個人自然屬性的蘇醒,所給予的世界是社會屬性里所不能獲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