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我之前文章的伙伴們應該知道我是在7月下旬正式參加了2天線下的思維導圖認證課程,在此之前我從未動筆畫過思維導圖。
雖然我聽說過思維導圖,也看過別人用思維導圖軟件做出來的規規矩矩的導圖,都沒勾引起我任何的好奇心。
可是今年因機緣巧合,我去上了飛筆老師的思維導圖課程后,突然發現了一個超強無比的思維利器,對于自己的思維訓練簡直是好用到上天。
于是就一發不可收拾的使用起來,工作中和生活中我都找到了它太多的妙處,日常工作計劃,活動策劃,事物管理,頭腦風暴,會議機會,學習筆記以及策劃出游,收拾整理,家庭規劃等等,全都好用。
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我就發現傳統的博贊式導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的內容可能系統框架梳理上用簡單的中心圖引發,四周發散的形式還不夠到位,如果加入更加邏輯清晰或形象化的表達,效果就更棒了。
于是我開始關注其他的視覺形式,比如我之前也提到的我的好朋友他們做的視覺同傳,以及摩西老師的腦圖團隊。
后來經過了21天創新腦圖的訓練,每天筆耕不輟,我順利加入了得到APP“每天聽本書”的腦圖創作者團隊。
要知道很多小伙伴都是畫了很長時間思維導圖才進入的。
回想為什么自己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得到肯定呢?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關鍵的原因:
1.帶著深度思考的練習
每次我在做作業的時候,并不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而是會仔細思考題目的含義,到底這道題目訓練的是哪方面的能力。
比如我在做下面這個“新聞分析”練習時,練的是因果關系,所以我很仔細的分析了文章中的信息,想要表達的觀點,導致“今天的美國,一切觀點都需要通過娛樂的方式來傳播才有效”的原因在左側用黃色箭頭來表示,結果在右側用紅色表示。解決方案在下方用黑色表示。
同時在成圖時,我也并不馬馬虎虎,而是當做真實的要給讀者看一樣,認真的完成一副作品,有時構圖不好,錯字等,經常一幅圖改好幾遍。
2.像設計師一樣思考,而不是像工匠一樣傻練
很多特別牛的設計師可能手繪能力啊,或者制作技巧都不足,但關鍵是他能把握住客戶的需求,在前期的思考足夠深入,洞察人心,這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
所以我每次在做腦圖的時候,尤其是前期老師要求按照得到標準做圖時,我需要了解的是得到的要求及標準到底是什么,得到的聽眾和讀者是哪些,他們會喜歡什么樣的形式。
然后我的創作就會盡量考慮他們的閱讀習慣和接受程度,同時又有一定程度的創意。關鍵的是這個腦圖并不是炫耀繪圖技巧,而是如何把書籍的精髓在一張圖上展示出來,考驗的是綜合能力。
尤其是如何提煉文章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及觀點,以及支撐每個觀點的論據是什么。然后根據整本書的思想用形象化的方式展示。
這里面的脈絡及邏輯關系更加重要,讓人看到這張圖后一目了然,對于理解文章有幫助才是好的腦圖,否則只是配張圖,讓讀者覺得可看可不看就實在沒有必要了。
比如像我這兩天制作的一副《中國近代歷史的新陳代謝》,當時成圖構思是究竟新陳代謝可以如何形象的表達。
新陳代謝的意思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后來我用了一個人物(做了美化有趣的畫法,繪畫并不難)吃東西的過程來表達。吃的東西代表舊事物,經過消化之后的營養代表新事物,在身體里處理就像代謝的過程。
這幅圖成圖后是到目前為止我非常滿意的一副,達到了最初想要的效果,也足夠吸引人點開去了解。
3.永不止步,超越自我
思維導圖可以說為我打開了一扇窗,也開啟了我圓夢的大門。
小時候我曾經很想學設計和畫畫,但最終學了工科,之后的十幾年徹底跟此絕緣。
但從繪制腦圖卻讓我找到了跟兒時夢想的鏈接。如果想把腦圖畫的精妙,需要很多的技能,雖說繪畫不是最重要的,卻能增色不少,尤其是形象化的表達時,讓人更容易理解內容。
比如下面這張圖,書本的名字是《賣輪子》,就是把輪子作為所有產品的比喻代表,通過產品發展的四個階段,來講述到底在各階段適合用何種營銷策略。
于是我就畫了四種輪子,從早期的石頭型到成熟期的輪胎型來代表四種產品階段。
所以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學習和精進新的技能,比如視覺表達,PS,快速閱讀等等。每次做一副新的腦圖,我都力求不同,可以用上新的技能。
這三個月以來,我的腦圖有了質的飛躍,我想是源于自己不間斷的大量練習,挑戰自己的舒適區,不斷補充新技能。所以也有了不小的收獲,進入“得到”腦圖創作團隊,為股權書籍畫思維導圖插圖等。
以后我將在腦圖之路上繼續死磕,向不同的應用領域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