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會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想起了之前我一直試圖在做的時間管理。
? ? 可無論計劃是多還是少,一天忙下來總有遺留的事情,雖不能說降低了士氣,至少會帶著些許不甘心離開辦公桌。
? ?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十項全能、樣樣精通的畢竟只有那1%的天才型人才。而大部分人如果花最多的時間在最薄弱的地方便是本末倒置了,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最喜歡的專業上,做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在最有興趣的領域做創新式的領導,體現自己獨特的價值。
1.時間上的“馬太效應”
? 馬太效應,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一種社會現象,(備注:名字來自《圣經》中的一則寓言,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 ? 細想想,我們做學生時成績好的同學每天很快能完成作業,剩下的時間可以休閑娛樂,琴棋書畫。成績靠后的同學作業做不完,除了作業就只剩下吃飯睡覺上下學。
? 工作后有些同事做起工作來“多快好省”,剩下的時間可以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而有些同事淹沒在看似無盡的工作中,一段時間后再看,“能力差距”可能就拉開了。
? 有人說“我們擠擠,時間就有了”。真的如此嗎?不能忽視一個事實: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但再怎么擠也有限。吃飯快一點,睡覺少一點,走路小跑步,也許能節省一小時。但很多工作不是多做了1個小時就能保值保量完成的。這時我們別忘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效率”,效率提高了,工作時間成倍的節省了。所以不要只盯著從哪“擠”時間,更要思考如何提高現有時間利用率。
2.做重要的事
? ? 我們出生時大概是完美主義者,玩具車放錯了位置會蹣跚的走過去,放回來;鞋子和衣服搭配錯了要換掉;爸爸媽媽離家時說拜拜的順序錯了,哭哭鬧鬧的堅決要重來。嬰兒期和童年期這叫“秩序感”,長大后這叫“追求完美”。但利用好時間的重要原則就是,“不要試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高手會懂得“取舍”,舍得之間,有舍有得。
? ? 工作中壓力很大,很多人被弄的手忙腳亂。手頭有很多工作,但你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情,頻繁在事物之間切換是個人效率的一大殺手。那么,該選哪一件事仔細做,哪些事延后做,哪些事讓給別人做。
? ? 選最重要的事做,對于第二重要的事,在最重要事的未達里程碑時,不要投入最好的精力做。當最重要的事完成后,第二重要的也就成了最終要的事了。
? ? 有時往往你最不想做的事就是最有價值的事。也許因為它費腦筋,也許因為它看起來沒人做,也許有很多理由讓你卻步,但我們要識別出來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有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會介紹具體的方法,比如”四象限法“、”番茄時鐘法“,挑選一個多實踐,多思考,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
? ? 一直在做當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在實踐高效率利用時間。
3.認識真實的自己
? ? 投資高手、編程鼻祖、算法牛人、鋼琴大師等等,我們身處的時代,各行業翹楚的信息隨手既得。有人看見巴菲特每天的時間表,想著來一份,似乎看到了不日即將登上人生巔峰。有些人看到朗朗的練琴計劃,往兒子身上一套,似乎音樂學院向他招手。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模仿,向他們一樣努力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但請不要忽視我們自身的特點。
? ? 你讓看到數字就頭疼的人去看報表,五音不全的人去上臺唱歌,這是強人所難。讓熱情又敏銳的人悶在電腦前碼代碼,讓愛鉆研編程技術的人去做前端市場,這是埋沒天賦。古希臘的阿波羅神廟里有這樣一句話:“凡人,請看清你自己”。看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忽視自己的天賦。
? 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有很多課程和書籍介紹,比如《九型人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等等。不用糾結這些方法是否科學,人的心靈本就是難以捉摸的東西。但我覺得有一種方式是有效的,就是“興趣”,你做有些事很省力,輕松達成,那就是你的優勢,千萬不要忽略了這信號。努力培養,深入學習,做創新式的領導,體現自己獨特的價值。
? 認清自己之后就要做減法了,放棄那些看起來誘人的目標,那耗費了你的精力,也許事倍功半。
? ? 當然,矯枉過正可就不好了,這里怕大家回去教小孩走入誤區,強調一下,小學到高中階段還是要每門都學好的,因為這是將來深入學習的基礎,是將來能發展下去的門檻,所以不能偏科太嚴重。
4.執行力
? ? 把精心設計的計劃表轉成現實,需要每天執行計劃,以及及時“檢查”,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很遠大的目標,自我設置檢查點,或者說“里程碑”,這樣會有階段性的成果鼓舞我們繼續前行。還有就是自我約束、持之以恒。
5.時間管理軟件
? windows系統:OneNote
? 手機:系統日歷,TickTick,系統便簽,Pomotodo
? 寫了這么些,是我這段時間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