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音樂主要被吸引的是旋律,喜歡純音樂完全自由的感覺。以前我常常覺得歌詞是一種束縛,本來音樂所能包含的情緒應該是很豐富的,但如果是糟糕的歌詞,或者說我不是很理解的,總會覺得有些別扭。
我喜歡從旋律中體會出那種情緒,而歌詞應該能將這種情緒本身的感覺激發地更淋漓盡致才對。
我想到了,去年我第一次去音樂節,正好就在我家旁邊。那次我和父母都去了,不過我父母待了一個小時不到,就受不了重金屬音樂的刺激感,就回家了。而我從下午一直聽到了晚上,下面是當時記錄的一些對音樂特別的感受。
“今天參加了咪豆音樂節,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音樂節,感覺很新鮮。
其實平時我聽音樂一般聽純音樂居多,因為我喜歡純粹的旋律,而歌詞對我來說只是一種累贅,當然也是自己經歷的太少,并不是很能從歌詞中獲得共鳴。
人漸漸變多,很熱鬧,演出時能看到不同人下意識地對音樂的不同真實的反應。
舞臺下音響效果太大,搖滾歌曲心臟都跟著顫動,開始感覺不太適應,人多起來后適應了。
有些歌曲喜歡一些,有些感覺一般,都各有特色吧。
對我而言,在現場氣氛和歌手情緒的感染下,我覺得自己對歌曲的理解發生了一些變化。之前我一直把歌曲僅僅看作歌曲本身,只是感覺好聽有節奏感,卻忽略作為演繹歌曲的人通過歌曲對情緒感覺的表達。這一次,看到的一些細節,旋律的演示,吉他對彈,歌曲的理解等等,能夠感受到歌曲已經成為了一種不用言說的交流和互動。
歌曲能夠引起人與人情感的共鳴,盡情宣泄自己的喜怒哀樂,釋放真實的自我。
理解歌曲的魅力,但并不像追星族一樣過度依賴而放棄其它的可能性,畢竟生活還有更多值得探求的美好,歌曲只是選擇之一?!?/p>
我判斷哪些是我喜歡的音樂,基于這些音樂能給我帶來怎樣的感受。
尼采說過:“最動人的美不做暴烈的醉人的進攻。”
我覺得,好的音樂,不是讓人被動地因為音樂的刺激而產生情緒,而是那些音樂能提供一種淡淡的情緒,自然而然地跟隨著自己情緒節拍的感覺。
我平時寫點東西和思考時有時也會聽聽音樂,那些我喜歡的音樂,都能讓我感覺更有靈感和力量……
說了這么多,看上是很空泛。因為我對大多數歌曲還很陌生,每個不同情境下聽,自己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一次次聽到,從陌生到熟悉,每首歌本身也被我們每個人賦予了個人意義,可以是青春、可以是奮斗,一切美好的記憶,乃至感傷的過去。